close

什麼是「精英教育」?

最近我讀了一組書和文章。我發現,關於教育這個話題,有一種聲音正在放大,有一個認知正在轉彎。今天就來和你聊聊。

過去這幾十年,我們一提起中國教育,有幾種常見的印象。

第一是投入不足。早在1993年,中國就提出要在2000年實現教育經費佔GDP4%的目標,但這個目標實際上什麼時候實現的呢?要到2012年。遲了很多。這是一個事實,但是,這只是指國家財政投入,如果把家庭投入也算上,中國人在教育孩子上花的錢可不少。這是這個民族文化決定的。

那第二個常見的印象,是「中式教育」特彆強調死記硬背,學習強度特別大,既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樂趣,也遏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對中國教育的這個反省,是件好事。事實上,全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對自己的教育是滿意的,都在反省。問題在於,光說缺點沒有用。中國教育到底要往哪個方向發展?

有人說,中國教育是應試教育,所以應該走向反面,搞素質教育。

這一點,你可以出門左轉,在第47期的《羅輯思維》節目(戳此收聽)里,我曾經介紹過鄭也夫老師的一本書,《吾國教育病理》。裡面講得很清楚。素質教育是要搞,但它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決方案。

道理很簡單:只要教育還是一種選拔機制,選拔總得有個標準吧。那好,你把任何素質教育的內容加進來,甭管是音樂還是繪畫,是體育還是天文,它最終還是會演化成應試教育。教育只要還是軍備競賽,比賽什麼不重要,結果都會演化成惡性競爭。

還有一期《羅輯思維》節目,第185期(戳此收聽),我也介紹過,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其實有一個潛在的目的,是為了把家庭條件好的學生篩選出來。比如,有一個階段,美國常春藤學校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和希臘語,為啥?因為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不教這兩門語言的,只有富家孩子上私立學校才能學嘛。

在美國的亞裔家庭就經常被搞得很崩潰,你們名校不是說特別看重某項才藝嗎?比如滑冰、打冰球。那我們就投資孩子學滑冰、打冰球。結果,到時候你們標準又變了。對啊,人家就是為了篩選家庭啊。

如果普通家庭、或者說不是他們目標家庭的孩子都學這項才藝,這個篩選標準就失效了啊,當然要變了啊。滑冰就變成了騎馬、擊劍就變成了皮划艇、在大公司實習就變成了去世界各地做義工了啊。這是一個躲貓貓的遊戲。

所以你看,強調素質教育並沒有錯,但這並不是中國教育問題的解藥。

那又有人說了,中國教育的問題是學生負擔太重,太痛苦,所以要強調「快樂教育」。

快樂教育,在理論上聽著特別有道理:快樂才能學的進去嘛。不要強制孩子。在實踐上也特別容易受歡迎:家長少費勁少費錢,孩子挺高興。

但是了解多了才發現:快樂教育是不是好事,這個有待論證。但至少,美國的精英教育肯定不是快樂教育。

有一個學校,叫惠特尼高中,在美國加州排名第一。這個學校的生活什麼樣呢?曾經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一位記者,休姆斯,就跑到這家學校卧底一年,然後寫了一本書,叫《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

其中說到了一個數字:4。什麼意思呢?4小時睡眠,4杯拿鐵咖啡,4.0的GPA成績。4.0的GPA,是最好的成績。要想達到它,每天只能睡4個小時。那困了怎麼辦呢?喝4杯拿鐵。這就是惠特尼高中的學生的日常。怎麼樣?比中國著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還要狠吧?

這還是公立學校。美國的優秀私立學校,更沒有什麼快樂教育。我就認識一位中國企業家,把孩子想方設法送到了美國波士頓的一家私立學校。這孩子在中國學習成績本來不錯,但是一到美國的頂級私立學校,發現自己完全跟不上,每天即使熬夜,也完不成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勉強上了一年之後,只好退學。

那為什麼我們經常對美國教育的印象是「快樂教育」呢?最近我和幾位熟悉美國的老師聊,他們跟我講了一種解釋。請注意,只是一種解釋。

「快樂教育」,其實是美國降低大眾教育成本的一種方式。美國公立中學的老師,是低收入者,2019年就有幾次教師大罷工,罷工的結果也就是工資漲個5、6%的。那工資漲不上去,就不能讓教師多幹活,老師教學也沒有什麼責任心。下午三點就放學,別布置那麼多作業。這樣你快樂學習、我快樂教書,合起來就是快樂教育。美國普通窮人,上的就是這種學校。

結果是什麼?美國的教育自動完成社會分層。窮人覺得是在享受「快樂教育」,也不錯,放飛天性。中產階級以上的社會,不信這一套,仍然實行的是精英教育,大家不僅要在應試上搞軍備競賽,還要在素質教育上搞軍備競賽。

咱們得到《每天聽本書》欄目里解讀過一本書,叫《我是個媽媽,我需要鉑金包》,你可以去聽聽,美國紐約富人區上東區的一位典型的媽媽過的是什麼生活。這位媽媽對於教育採取的是什麼典型態度。最近咱們中國也有一篇很流行的文章,叫《順義區的媽媽和海淀區的媽媽》。你可以對照看一下。你會發現,不管社會上漂浮著多少教育理念,兩個國家的中產階級家庭,其實選擇了一樣的教育模式:高壓力下的高強度學習。

不談教育,這其實也符合我們的常識。世界上哪有那麼容易的事,唱著歌就把知識給學了?快樂著就成了人才?要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勝出,必須吃苦,這是個歷史久遠的樸素道理。

中國為什麼能成為世界工廠?有各種各樣的解釋,但是一個基本條件是,中國培養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師隊伍。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是美國、歐洲、日本、印度培養的工程師的總和。這樣的國家,不成為世界工廠,會是哪個國家呢?那為什麼中國教育會有這樣的成就呢?有一個學者跟我說了一句話:因為中國教育的特徵,是精英教育全民化。

剛聽這句話,我也覺得有點刺耳。中國教育問題那麼多,怎麼會是精英教育全民化呢?那位學者說,你別著急。我們就看兩點。

第一,中國教育,無論是公立教育還是私立教育,一線城市還是邊遠山區,用的教材是一樣的,考試標準也是一樣的。從全球狀況來看,中國教育的公平程度是全世界是最好的。這個你承認吧?我說,這個承認。要不然,中國高素質工人的量也不會那麼大。說實話,我自己,和我身邊很多朋友,這是這種相對公平的教育制度的受惠者。

那位學者接著說,那我們就看第二點:這種全民化的教育,是不是精英教育了。請問,什麼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說培養出來的全是精英,也不是什麼特定的教育內容,它指的是一種教育精神:高期待加上高強度。

所謂高期待,就是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把一個人培養成普通勞動力,而是要讓他成為對社會承擔更多責任。中國教育普遍是這樣吧?所謂高強度呢?那就更是了。應試教育,只是表象,底層是高強度的知識學習。所以,中國基礎教育,不能說水平有多高,但是它的特點,確實是偏向精英教育的,而且是精英教育的全民化。這個教育特點,奠定了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

今天我給你介紹的,是關於教育,我看到的一些思考。不是任何意義上的結論。你發現沒有,和我們過去對於中國教育的思考,方向不太一致。如果你有孩子,你會選擇什麼類型的教育呢?我自己,作為兩個三歲孩子的父親,也在面臨關鍵選擇,和你一起思考。

【出處】羅輯思維 2019-11-04/策劃人:馮啟娜,《沈祖芸·小學生家長必修課》

 

【社團】中美頂層都是菁英教育:高期待 + 高強度/2019-11-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