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置合理的薪酬結構?
劉潤 2021-01-07(原文出處)
我們經常說,想要賺錢,首先要學會分錢。
和誰分錢?
和員工,和合作夥伴。
只有讓員工和合作夥伴都賺到豐厚的收入,他們才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成功。
那麽,如何給員工分錢呢?
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大家都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來分錢。
公司賺得多,就給員工多分點。公司賺得少,就給員工少分點。
但是分著分著,就發現出問題了。
員工不滿意,自己很被動,薪酬制度也不知道如何改善。
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比較專業的分錢方法:如何合理地設置薪酬結構。
這套分錢方法,不一定非得公司幾百個人的時候才能用。
一開始創業的時候,你就可以按照這套結構去設計。
那麽,我們開始吧。
— 1 —
在介紹如何設置薪酬結構之前,首先,我們必須透徹理解:到底什麽叫做薪酬結構?
薪和酬,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薪指的是固定的工資,酬指的是變動的獎金。
工資,是發給責任的。
崗位的重要性越大,承擔的責任就越大,工資就越高。
而獎金,是發給業績的。
完成的業績越多,獎金就越高。
除了工資和獎金,薪酬結構還包括年終獎。
年終獎,是發給行為的。
全年的行為表現越好,年終獎也就越高。
所以,所謂的薪酬結構,其實指的就是工資、獎金、年終獎的結構。
也就是,每個崗位工資、獎金、年終獎這三筆錢的比例構成是什麽?
每家公司,都有很多不同的崗位,崗位之間的差異非常之大。
因此,工資、獎金、年終獎這三筆錢的比例構成也應該非常不同。
但總體來說,我們可以把崗位分成三類,我們稱之為STO。
第一類S崗:業績責任崗。
第二類T崗:專業能力崗。
第三類O崗:支持服務崗。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 2 —
首先,S崗:業績責任崗。
業績責任崗,最典型的,就是商務、銷售、運營等崗位。
他們工作的好壞可以直接用業績衡量。
那業績責任崗的工資、獎金、年終獎比例應該是什麽樣呢?
記住四個字:低開高走。
也就是工資的比例要相對低一點,獎金的比例要相對高一點。
比如,工資、獎金、年終獎比例可以是6:3:1。
工資占60%,獎金占30%,年終獎占10%。
假如年薪總額是20萬,那麽工資就是12萬,平均一個月1萬,這是每個月都能固定拿到的。
業績獎金就是6萬,平均一個月5000,完成了業績才可以拿到。
年終獎是2萬,這2萬是行為獎金。
什麽叫做行為獎金?
我舉個例子。
一些銷售,可能會為了完成業績不擇手段。比如把梳子賣給和尚。
客戶只需要10萬的服務,他賣給客戶50萬。
這就會違背了公司的價值觀,傷害了公司的長久利益。
所以,你不能把所有的獎金都一次性發給他。你要留一筆出來作為制衡。
到了年底,考核他的行為是否符合公司的價值觀,行為沒有問題,再把這筆錢全額發給他。
這筆錢,就叫做行為獎金。
這筆行為獎金,你可以用來考核員工的很多行為。
比如價值觀、與同事的協作程度、甚至OKR等等。
有的業績責任崗,工資、獎金、年終獎比例是6:2:2。
工資占60%,獎金占20%,年終獎占20%。
相比於631,622的業績獎金變少了,但是年終獎,也就是行為獎金變多了。這意味著什麽?
這意味著,你對於他業績的要求降低了,但是對於他行為的要求變高了。
那什麽樣的崗位適合631,什麽樣的崗位適合622呢?
還是以銷售為例。
一線銷售崗更適合631。因為他離業績最近,他必須對業績負最大的責任。
二、三線銷售,比如銷售經理、大區經理更適合622。
銷售經理並不直接完成銷售業績,而是幫助一線銷售完成業績。
他更加重要的責任,是幫助和帶領團隊,所以考核他幫助團隊的行為就更加重要。
你看,工資、獎金、年終獎這個薪酬結構的框架裡,裝的是責任、業績、和行為。
你對員工的所有要求,都安放在這個東西里。
所以給員工分錢,不能只分一筆錢,而是要分三筆錢。
這每一筆錢,都是你管理員工的利器。
— 3 —
說完了業績責任崗,我們來說第二類T崗:專業能力崗。
專業能力崗,最典型的,就是技術崗位,比如互聯網公司的研發工程師、報社的記者、新媒體公司的編輯等等。
專業能力崗,並不直接面對客戶,他們對公司的業績也有影響,但影響並不是直接的。
所以對他們的業績要求,要比業績責任崗低,他們的工資部分就要高一些。
專業能力崗的薪酬結構通常會是8:1:1或者8:0:2。
811,就是工資部分占80%,獎金部分占10%,年終獎占10%。
假如年薪總額是30萬,那麽固定工資就是24萬,平均一個月2萬。
業績獎金就是3萬,平均一個月2500。
年終獎就是3萬。
對於專業能力崗來說,占10%的業績獎金,具體考核的是什麽呢?
是可量化的工作成果。
比如,一個測試工程師,一個月能找出來多少bug?
比如,一個編輯,一個月需要寫多少文章?
這些對公司有重大影響的可量化的工作成果,你可以放到業績獎勵里去考核。
如果沒有可量化的工作成果,那麽你可以用802的薪酬結構。
工資部分占80%,年終獎占20%。
沒有業績獎金,但是年終獎,也就是行為獎金的比例更高。
— 4 —
第三類O崗:支持服務崗。
支持服務崗,最典型的,就是財務、行政、人事、法務等支持崗位。
支持服務崗的工作對公司重不重要?
非常重要。
公司越大,團隊越大,支持服務崗就越重要。
沒有支持服務崗,這個大的公司和團隊,根本運轉不起來。
支持服務崗並不直接影響公司的業績,所以也不設業績獎金。
通常,支持服務崗的薪酬結構是9:0:1。
工資部分占90%,獎金部分占10%。
為什麽工資部分占比這麽高?
記住四個字:高薪養廉。
用較高的工資,招到靠譜的人,來維持公司的穩定。
你看,從業績責任崗,到專業能力崗,到支持服務崗。
從631,到811,到901。
薪(工資)占比越來越大,酬(獎金)占比越來越小。
離業績越近的人,越不能給高工資,而要給高獎金。
因為給了高工資,他就沒有動力創造業績了。
這叫做低開高走。
離業績越遠的人,越要給高工資,而不是高獎金。
因為你要給他們安全感,讓他們以非常穩定的心態來工作。
這叫做高薪養廉。
這就是設計薪酬制度的基本邏輯。
— 5 —
理解了薪酬制度的基本邏輯,那麽接下來,工資、獎金、年終獎這三筆錢應該怎麽發?
按月發,按季度發,還是按年發?
第一筆錢,工資,是按月發。
第二筆錢,獎金,最少要按季度來發。千萬不要按年來發。
為什麽?
因為獎金是為了激勵,而不是追認。
這個季度做得好,得到了一大筆獎金,下個季度他就會更努力。
如果你發獎金的周期太長,就沒有很好的激勵作用了。
所以,以激勵為目的的獎金,發得越頻繁越好。
厲害一點的按月來發,更厲害的按周來發。更更厲害的按天來發。
第三筆錢,年終獎,顧名思義,應該按年發。
按年發的獎金,是為了平衡短期目標所帶來的長期問題。
最後的話
理解了薪酬制度背後的邏輯,我想你也就理解了:
薪酬制度本身,就是你管理公司的一個抓手。
在創業初期的時候,你可以和每一個員工做兄弟,大家齊心協力,你的公司不需要怎麽管理。
但是人多了,你就忙不過來了。
這個時候,就必須要有一整套管理工具,也就是管理公司的抓手。
一般來說,管理公司有5個抓手:
第一個抓手:年薪總額。
如何留住優秀員工?如何讓公司具備更大的招人能力?
調整員工的年薪總額。
第二個抓手,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薪酬結構。
錢一定要分三筆發:工資、獎金、年終獎。
每個崗位都有各自的薪酬結構,當你的員工想要轉崗,比如從技術崗轉到銷售崗。千萬不要跟他說,你先去試試吧,工資不變!
一定要調整他的薪酬結構。年薪總額不變,但是薪酬結構必須要變。
第三個抓手:指標。
什麽叫指標?
我想把一個員工,從上海調到南京,那我可以調整他的指標。
指標的高低,代表著完成業績的難易。
根據市場環境的不同,通過調整指標來調整難度。
第四個抓手:年終獎。
年終獎,就是行為獎金。
行為獎金用來考核行為,比如價值觀、協作度。
我們公司用行為獎金來考核OKR。
你總有不能放在業績獎金里的要求,那麽就把它們放在行為獎金里。
第五個抓手:年度考核。
到了年底,要進行年度考核,給員工打分。
你可以用271原則。20%的員工打優秀,70%的人打良好,10%的人打不及格。
年度考核,決定了明年的漲薪、晉升,甚至去留。
好了,這就是今天的文章內容:設計合理的薪酬結構,以及管理公司的5個抓手。
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劉潤 2021-01-07(原文出處)
到底該如何“分錢”?
劉潤 2021-05-24(原文出處)
我不出差的時候,會和公司的小伙伴們一起吃飯聊天。聊些我們感興趣的話題,也希望能夠幫助他們成長。
前兩天,我給他們做了一次內部的閉門培訓。
主題是:公司的分配機制。
也就是:如何分錢。
我希望他們能理解真實世界的邏輯。理解企業的想法。我們是講商業的,也經常給別人講課,因此也沒必要把話包裝成另外一個樣子。
我們就來聊聊:在一家公司,到底是怎麼分錢的?到底怎麼分更多的錢?
1 每個人,都有三筆錢
在一家公司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年薪。
但是,年薪的package裡,裝的是什麼東西?
是每個人應該拿到的,三筆錢。工資、獎金、年終獎。
年薪=工資+獎金+年終獎
第一筆錢,是工資。
你可能認為工資是給你的定價,衡量你值多少錢。這是很正常的想法,但很抱歉,這也是個錯誤的想法。
工資是發給職位的定價,由職位的重要性決定。
銷售副總裁的工資,幾乎一定比前台要高。
這和是否清華北大畢業,有沒有讀500本書,和年齡資歷的深淺,都沒關係。
工資是給職位的,職位背後是責任。承擔的責任越大,交付的價值越高,工資越高。這是背後的真正邏輯。
第二筆錢,是獎金。
獎金,是發給超額業績的。
獎金,用來激勵。
當實現了超預期的結果,當然應該拿到超額獎金。
第三筆錢,是年終獎。
年終獎,不是隨便發的。是發給行為和價值觀的。
什麼意思?
有些人為了完成業績,可能會劍走偏鋒,甚至不擇手段。
這樣的事情,是絕對不允許的。
因此,必須有另一筆錢,作為制衡。這筆錢,就是年終獎。
如果不誠信,如果過度承諾,如果破壞團隊,當然要扣除一部分年終獎。
年終獎,就是在業績激勵的油門下,加上價值觀的剎車。
這,是任何一個員工,在公司應該拿到的三筆錢。
2 三筆錢,應該怎麼發?
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調整這三筆錢的具體比例。
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基本有這三類崗位:STO。
S=Sales,也叫業績責任崗。比如銷售,比如BD。
T=Technology,也叫專業能力崗。比如編輯,比如工程師。
O=Operation,也叫支持服務崗。比如財務,比如行政。
每個崗位的分配比例,是不一樣的。
S,業績責任崗,是什麼樣的比例?
一般是6:3: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60%是基本工資,30%是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20萬。那麼他的工資就是12萬(20萬×60%=12萬),平均一個月1萬。
業績獎金是6萬(20萬×30%=6萬),平均一個月5000。
年終獎是2萬。(20萬×10%=2萬)
T,專業能力崗,是什麼樣的比例?
一般是8:1: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80%是基本工資,10%是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30萬。那麼他的工資是24萬,平均一個月2萬。
業績獎金是3萬,平均一個月2500。
年終獎是3萬。
O,支持服務崗,是什麼樣的比例?
一般是9:0: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90%是基本工資,不設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16萬。那麼他的工資是14.4萬,平均一個月1.2萬。
年終獎是1.6萬。
為什麼STO三個不同的崗位,是這樣的分錢比例?
為什麼越靠近S,獎金的比例越高?為什麼越靠近O,工資的比例越高?
因為離業績越近的人,越需要“低開高走”。
需要用更高的獎金,激勵他們創造業績。
而離業績相對遠的人,越需要“高薪養廉”。
需要用更高的工資,給他們安全感,用穩定的心態來工作。
所以,每一個崗位的每一筆錢,都是有邏輯的。
3 我憑什麼給你發錢?
上面講的,是薪酬的基本框架。但是,落到實處,會變成更加具體的問題:
你有三筆錢。我也知道怎麼發給你。但是,我憑什麼發給你?
員工,依憑什麼,才能在公司裡分錢?
憑藉目標。
憑目標來管理。憑完成的目標來分錢。
我和公司的小伙伴說,我們公司的制度,一定是和目標相關的。
換句話說,我不會下指令,我只會給目標。
做了那麼多年管理,有些東西已經深深融進我的血液,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目標。
如果有一天,我是拿任務考核你,拿你完成的動作考核你,那一定是我出了問題。
我只會用目標來考核。
你要想辦法完成目標,你不是聽我的安排,你要能自己安排,自己拆解,自己給自己指令,自己給自己擰上發條。
我不是報時者,我是造鐘人。
你不是要完成任務,你是要扛住目標。
如果目標制定得不夠好,那是我的智商和經驗有限。我們可以商量。也請你諒解。
但是,如果是我們共同認可的目標,那貼在牆上的東西,必須做到。
而且,正因為我們是面對目標,而不是面對任務,我們才能保持靈活,對抗變化。
面對任務是什麼情況?今天我幹這5件事。明天呢?明天老闆還沒佈置任務,那我就不干。
面對目標是什麼情況?
那個山頭,一定要拿下來。今天制定A計劃,明天實施B方案,永遠在變,但是永遠向著山頭在進發。
因此,不要期待穩定,不要想著能把變化屏蔽在公司之外,屏蔽在工作內容之外。
我做不到,你也做不到。沒有人能做到。
所以,我們必鬚麵對目標。需要打散隊形就打散隊形,需要衝鋒就衝鋒。
因為在真實的商業世界裡,完成“任務”的,可能會死。實現“目標”的,才可能會贏。
只有贏了,大家才能分錢。死了的人,就是死了。
4 一口真氣,不能散的
當有了薪酬制度,也有了目標管理,每個人都會開始自己奔跑。公司,也才因此能夠發展。
但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它還有自己的擔心,萬一這個人走了怎麼辦?他的業務,誰來接?公司怎麼持續穩定地發展?
所以,有些公司還會再多分出一點錢,設計一些“冗餘”。
設計冗餘,通常有兩個方法:
1,給更高的薪酬。
有些公司為了人員的穩定性,會給出更高的薪酬。
在市場上,這個崗位的薪酬大概是20W-25W。
那我給你25W,或者27W,甚至30W。
通過這樣的方式,留住人才。
2,相對多招一定比例的人。
有時候,你會感覺公司好像總是多那麼一點人。假如砍掉20%,公司運轉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為什麼?
因為刻意多招了一點人。
在我自己剛創業時,招人是非常克制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坑,有自己要幹的活,甚至1個人,要幹1.5個人的活。
但是到了今天,隨著業務的發展,隨著人員的變動,需要一些冗餘來支持公司更好的發展。
那麼,這些冗餘的人,都在做什麼?閒著嗎?
公司,是不養閒人的。
他們會成為優秀的板凳隊員,他們會去探索新的業務,他們會去做新的創新。
我和公司的小伙伴說,為什麼現在很多人說“內捲”?
是因為組織內部的機會變少了。
當大家的心思從打穀子,變成分穀子時,就會進行和創造力無關,和產能無關的競爭。就會內捲。
機會從哪裡來?
機會,需要人去探索。需要人去創造。
所以,公司需要有更多的人,只有這樣,才有更多的機會和晉升的空間。
如果一家公司永遠只有10個人,那可能是挺可怕的。
因為你會發現自己沒有晉升的空間,也沒有變化的可能。
因此,不管是誰,在公司裡都是不能閒下來的。這樣,我們才能發展。
我有自己的性格,有自己的偏好,有自己的問題。我也希望大家能清楚地知道,我的思考,公司的方向,團隊的管理方式。
我是一個不太看得慣大家閒著的人。
這個忙碌,不是說你一定要天天加班,而是說,你要為自己的承諾和人生負責。
不管是為公司,還是為自己,總是要幹點什麼。
如果一個人總是閒著,躺著,癱著,就沒有精氣神了。
尤其是創業,全憑一口氣吊著。
閒了,這口真氣就散了。散了,可能就從此廢了,再也回不來了。
5 公理: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說完了薪酬制度,目標管理,我的價值觀之後,還有一條公理想分享。
這可能也是商業世界最真實的一條公理:
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什麼意思?
我舉個例子。
假如明年公司的人員總預算要增加10%,從1個億,變成1.1億。那麼,多出來的1000萬,應該怎麼分?每個人都增加10%嗎?
當然不是。這多出來的10%,肯定不是均勻分配的。
一定,是拉開差距的。
也許,有人只會分到10萬。有人能分到100萬。有人能分到800萬。
為什麼?
因為一家公司如果要發展,如果要有效率,就要讓聰明人多賺錢。
那些聰明人,會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用他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創造更多的價值。
那麼,他理所應當分得更多。
1個真正優秀的人,能頂多少個普通的人?
10個?50個?100個?
我認為是300個。
所以,如果大家的薪酬太平均,公司是不會有活力的。
最後的結果應該是,一定有人要比另外的人多掙很多。
這是一定要發生的。
我需要保護強者,不被弱者佔便宜。
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接受,但我認為這是商業世界的一條公理。
所以,這也是我們分錢的公理:
創造最大價值的人,獲得最大的收益。強者,要有最大的收益。
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是用我自己有限的經驗和智商,根據這條公理,推演出的定理。
任何制度安排,如果違背了唯一公理,那一定是我的問題。是我的經驗和智商不夠。
我會為我的錯誤道歉,然後堅定修改優化制度。
如果我拒不改正,或者對公理動搖,你們可以來告狀,甚至離開我。
我們也因為有相同的公理體系,而彼此認同,彼此成就。
最後的話
所以,商業世界有自己分錢的邏輯。公司也有分錢的邏輯。
如何分錢,是有規律的。
我和小伙伴們說,總是越強的人,分得越多。
但是,什麼是“強”?
強,就是稀缺。
越稀缺,就越值錢,也越能分更多錢。
所以,如果要提一條什麼建議的話,就是想盡一切辦法,成長,讓自己稀缺。
在一場考試中,有人考98分,有人考100分。也許你會覺得,差不多。
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你考了98分,是因為你的能力只有98分。
他考了100分,是因為滿分只有100分。
我非常同意。
人與人的差距,看起來極其微小,實際無比巨大。
你能做到80分,不賺錢的。做到90分,勉強賺點錢。99分,能賺不少錢。但是99.9分的人,會比99分的還要多賺100倍。
我希望你能明白這個道理。
祝:稀缺。
劉潤 2021-05-24(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