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薪酬設計的3重解
劉潤 2022-01-03(原文出處

最近,進化島上很多同學提問,

我們是一家25人的小公司,需要請專門的人來做薪酬結構嗎? 

激勵方案該怎麽設計? 

和員工做年度對談,該怎麽聊? 

這些問題,如果縮成一個詞,就是薪酬,薪酬,還是薪酬。 

老板手里揣著預算,心里揣著預期,左右為難。 

員工手里攥著活,心里攥著錢,郁結未開。 

兩方,都在欲言又止。怎麽辦?設計薪酬,有什麽兩全其美,皆大歡喜的解嗎? 

我覺得,或許這個解可以分三步,認識同步,目標同步,信念同步。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設計薪酬的三重解。

(本文整理自進化島社群,略有刪改)

 

 

1  認識同步

第一重解,認識同步。什麽意思? 

讓每一筆錢,都發的有意義。老板知道,為什麽發。員工知道,為什麽得。 

在一家公司,無論大小,設計薪資結構都非常重要。 

只有讓員工和合作夥伴都賺到合適的錢,他們才會盡最大努力幫助你實現夢想。 

對員工公平,他們才會盼望成功。他們盼望成功,你才會成功。 

有的公司,還在規模比較小的階段,會設置固定工資、提成、獎金。到了大中型,可能還會有更多改革,比如給核心員工股權獎勵等等。 

進化島上,一位88年的同學。和丈夫一起做跨境電商,出口美容儀器小家電。 

有個25人小團隊。 

她說自己不擅長管理,沒分好錢,大家心有不甘,鬧得不太愉快。甚至,還在猶豫,要不要請專門的人,專門負責薪酬。 

其實,不論公司大小,不論員工多寡,設計薪資的底層邏輯都是相似的。關鍵在於,讓公司每一個人,都知道它為什麽這麽設計。 

不但要知道,還要直入人心,心悅誠服。 

薪酬二字,我們先拆開來看。

薪,在古代指日常開支。是為了保障基本飲食起居,發的一筆錢。我們稱為,固定工資。 

酬,含有感謝、報答的意思。是對行為的肯定。是工資之余,額外的一筆錢。是變動的。我們稱為,獎金。 

除此之外,一個人的薪酬可能還有一部分,股票。 

工資,對應崗位。是發給信任的。我信任你能勝任這個崗位。所以給你發這筆薪水,供你日常所需。 

獎金,對應業績。是發給超額表現的。看你能不能完成指標,如果表現特別好,還會有額外獎勵。除此之外,還有年終獎等等。年終獎是發給全年的行為的。 

股票,對應承諾。是發給未來潛力的。要用時間和業績一點點掙來。 

三者之間,最有懸念的就是獎金。 

它一定是做對做好了某件事情,對員工給予的超額獎勵,應該是差異化的,每個人是不一樣的。 

如果每個人都有獎,每個人的獎都一樣,沒有差異,沒有獎懲之分,就不是獎。 

獎金的多少,能看得出員工的幾斤幾兩。 

說完薪酬的種類,那麽怎麽分配? 

一般有幾種結構,我們用“固定:獎金:年終獎”來說。 

第一種,631。 

固定工資60%,獎金30%,年終獎10%。固定工資比例高,獎金比例低。 

這類主要是發給業績責任崗的,比如商務、銷售、運營。 

他們直接和客戶打交道,對公司的生意直接負責。站在“最前線”。 

這類薪酬結構還有622、640等。 

第二種,811或者802。 

固定工資80%,獎金10%或0,年終獎10%或20%。 

這類主要發給專業能力崗,比如研發工程師、報社記者、新媒體編輯等。 

他們不直接面對客戶,不直接對生意負責。所以對業績要求稍低,重點考核可量化的工作成果。 

比如,對編輯來說,一年寫了多少篇文章?工程師一個月找出了多少個bug? 

這類工作更要求,一整年一以貫之的高質量完成度。 

還有一種,901。 

90%固定工資,和10%年終獎,幾乎沒有日常的獎金。 

這類主要是發給支持服務崗,比如人事、行政、法務、財務等。 

他們雖然不直接對標某項業務,但是,他們對公司非常重要,是一股來自內部的“承重墻”。 

如果沒有他們,公司可能無法正常、穩定地運轉。 

所以,這類結構的邏輯是,高薪養廉。給高固定,找靠譜的人。 

不論哪一種結構,都有一個基本邏輯。就是必須要讓獎勵綁定結果。 

因為,員工獲得獎勵只應該有一種方法,就是創造更好的業績。 

這是一項公司上下必須達成的共識。 

有了共識,薪酬大廈的第一層就搭好了。

 

 

2  目標同步

員工們知道了,自己到手的錢,是怎麽掙來的。

注入自我認知,各司其職,各得其所,這只是第一步。

如果說,公司在下一整盤棋,員工們只守住了自己門前的一寸一里。

卻看不到整盤棋面,怎麽辦?

讓一部分人,看到全局。不但要看到,還要讓他們和企業,命運與共。

員工和企業,其實是某種共同體。

我來幫公司賺錢,得到我該得的部分。這是利益共同體。

再更進一步呢?

我不能永遠勞動一天,就賺一天的錢,我要選一個領域,甚至一個地方深紮下去,犧牲掉本來應得的、幾乎無風險的短期收益,獲取可能有風險的、長期的、但是更大的回報。利益共同體就變成了,事業共同體。

這需要他發自內心相信你描繪的願景,而且由衷堅信,只要你們一起努力,就一定會實現。

他願意為此,放棄短期的利益,甚至承擔更大的風險,只為了最後的成功。

如果他願意把他的全部,都和你綁定。你們有了共同的不能失去的東西,你們成了命運共同體。

打個比方。

給你漲50%工資,你願意幹嗎?這是利益共同體。

給你降50%工資,如果做成,拿500%收益,你願意幹嗎?這是事業共同體。

給你降50%工資,另外請你掏500萬投資,如果做成,拿5000%收益,你願意幹嗎?這是命運共同體。

進化島上有一位同學提問,

她和丈夫一起經營一家民營醫院。但是,他們自己缺乏專業知識和經驗,所以聘請了一位專家院長專門負責醫院的經營。

院長的資歷過硬, 原來在市級醫院做行政院長,有八年從業經歷。

但是,怎麽和他分錢呢?

院長,之於醫院,就是將領之於軍隊。將興,而軍隊興。將覆,而軍隊覆。

如果用和普通員工一樣的激勵方案,顯然力不從心。

你要捨得給他足夠高的階梯,讓他登上瞭望塔,要看到驚心動魄,也要看到民生百態。

足夠高的階梯,需要一筆足夠豐盈的工資。這是對院長這一崗位的尊重和信任。

但是,即便如此,他最主要的收入,一定不是來自於工資,也不應該來自於獎金。因為,獎金對應的是,某一個具象的、具體的、相對單一的,KPI目標。僅僅是執行的層面。

對於一家醫院來說,院長應該是統領性的,某種程度上是需要對經營結果負全責的。

他要看到的是,全局百態,是前線戰情,還有後方供給。他要感受到的是,自己與全院,休戚與共。

正因為,位重,責任重,因此更需要一個綜合性的薪酬激勵機制,需要和你成為命運共同體。

從薪酬機制角度看,就是要讓他最後拿錢,什麽意思?

分錢一般有兩種。是先拿,優先利?還是後拿,劣後利?代表了在組織中兩種截然不同的處境。

優先利,是給員工的,不論公司盈虧,做好工作,完成目標,就能拿到該拿的錢。這部分,相對固定。

這時候你和員工達成了利益共同體。

而劣後利,是給老板的,是員工們都領完錢後,剩下的利潤。這部分和公司的盈虧緊緊綁定。屬於剩余。如果當年不幸虧損,你們也將顆粒無收,甚至會由此負債。

這時候你們彼此達成了命運共同體。

給院長的,應該是劣後利。這個時候,他所有的決策,最終影響的都是公司的利潤,也就是他自己的收入。

給他一個高高的階梯,讓他看到沙盤全貌。他才能知道你心中的構想,往上走會有多高。他才會感受到如果摔下來,會有多疼。你們的目標才能同步。

有了共同目標,薪酬大廈的第二層就搭好了。

 

 

3  信念同步

可是,你為一部分人,搭了高高的梯子。

而,大多數員工可能還停留在自己腳邊。

甚至,他們會看到高高的梯子,仰視著,仰視著,然後慢慢麻木。

所謂,“激勵一類人,麻木一群人”。

梯子太高,台階太遠,我爬不上去。那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吧。

於是,他們開始沈澱,開始躺平,開始安於現狀。

怎麽辦?

你要讓自己當一顆石子,跳進漸漸平靜的水面中,沾起漣漪。暈開一圈一圈波紋。

就像信號,持續感染周圍的人,把他們的頻道,調成和你的一樣,共振,共鳴。最後,讓成就感,包裹每個人。

這就是漣漪效應。

四兩撥千斤,打破平靜水面下的暗流湧動。

前段時間,進化島有一位同學提問。

他經營一家to B出口輪胎企業。到年末了,準備和員工一起做年終回顧。不知道該怎麽聊?

年終回顧,尤其是一對一溝通,特別重要。

因為,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會,你可以和每一個員工,同步調頻,對齊想法。

當然,通常來說,我建議你應該至少每月做一次一對一溝通。

因為陪著員工成長,本身就是一項隱形的激勵。比任何的獎勵,都有效。前提是,你要肯花時間。

一定要發乎於心地願意,和員工一起搭起梯子,去夠高處的蘋果。直到有一天,他會自己搭梯子了。他會採到更高處的蘋果了。

我在微軟工作時,有一任老板,人稱老華。

我至今都記得,我和他,還有一份報告的故事。

那次,我要寫一份非常非常重要的報告,寄給美國。

寫完後,我先發給了老華。

他看完後給我回信,提了很多意見。但,隻字不改。

我撓著頭,照著意見,改了大半天,重新發給了老華。

沒過多久,回信來了。還是很多意見。依然,隻字不改。

我又繼續硬著腦袋,咬著牙,撐著意志,改了一遍。

然後,你知道的,又是很多意見。如此往覆,我改到了第二天早晨。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老華何必如此決絕,而且這反而會浪費時間。

但是,我打心底里感謝他。

因為,他眼睜睜地,用一種幾近殘酷的方式,陪著我,成長。

陪著我成長,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激勵。

這份激勵,讓我真正感受到工作之於我的責任和意義。

勝過任何誇讚、獎賞。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說,一個人最高的需求是自我實現需求。

只有當員工真正擁有自我實現感,激勵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

眼睜睜的陪著他們成長,讓他們感受到他們工作的責任和意義。

所以,我現在只要在辦公室,就一定會花時間陪我的員工開會,吃飯,做一對一對談。

我願意花時間,陪他們成長。

所以,我特別高興,看到你願意花精力做這件事情。

一對一溝通,到了年末,又多了一層回顧的作用。

回顧一年,員工的表現。給他們的表現打分。溝通來年的工作目標,內容調動,還有薪酬變動。

記住,這是一次極重要的同步信息的過程。更是一次極重要的同步信念的過程。它不但可以在員工心中樹立你對工作要求更加具體、清晰的認知。除此之外,還是個難得的機會,聽一聽來自員工的反饋。聲音只有遇到回聲,才會嘹亮。

借這個機會,聆聽員工的想法,表達公司的期望,讓員工的追求和公司的目標結合起來。

一方面它體現了老板對於員工工作的重視。對員工話語權的重視。另一方面,你也能從不同角度,了解公司。再之,也可以檢驗你公司的管理方法,是否妥當。比如,往小了說,這對於你調整下一年度的薪資,獎勵也很有幫助。

很多公司實行271,年末考核,20%優秀,70%良好,10%差。

誰好誰壞,要清清楚楚。

每年要給最優秀的20%的員工,發更多的獎勵,甚至要在公司里去宣傳,而不是做無名英雄。

同樣也要和最後的10%的員工進行溝通,看如何調整,怎麽找到更合適的位置,以及離開也是好的選擇。最主要的是不要耽誤,越早越好。

為結果買單,也要為過程鼓掌。

新的一年,讓每個人感受到被關懷的溫暖。

把每個人擰成一股繩,帶著力量,迎接下一年的開始。

 

 

最後的話

今天我和你聊了薪酬設計的三重解。

認識同步,目標同步,信念同步。

達成薪酬分配的共識。

讓一部分看到全局,命運與共。

最後,帶著溫暖和力量,擰成一股繩。

我想到,有時會聽到一些企業家朋友抱怨:

現在的員工,根本沒有創業精神,更沒有主人翁意識。

我只想說:

你的員工之所以沒有創業精神,是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在創業;

他們之所以沒有主人翁意識,是因為他們並不是真的企業主人。

不要企圖用企業文化,對抗人性。尤其是面對年輕人。

要讓他們獲得成長和快樂。

說到這里,我想起來,前幾天看到脈脈發布的2021職場年度報告中,就提到現在年輕人最愛的企業文化是:開心。

與你共勉。

 

劉潤 2022-01-03(原文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