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的《今週刊》還蠻值得看的,它會讓你理解,我們是如何被民代給強姦了。
雖然大家都說『中華民國萬萬稅』,但以世界來說,台灣平均12%的租稅率並不高,所以不合理的並非在稅率,而是結構。台灣不合理的稅收結構就是:政府對有錢人只抽象徵性的小稅,而從勞動者身上抽了太多的稅,例如在綜合所得稅中,勞動者繳的稅就佔了73%。
台灣的稅制雖然很夭壽,但它的存在卻並非意外,因為我們選出來的民代99%都是地主背景的權貴,所以民代在立法時,自然會讓上班族承擔大部份的國家稅收,而免除掉自家的財富,近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2009年,馬英九內閣將遺贈稅降到世界罕見的10%時,立院藍綠二黨竟然一致通過。
而權貴民代的自肥結果就是,台灣的稅收主要由上班族在繳,但成長的財富卻流向了有錢人,直接結果就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也導致了制度的本質,成為了多數勞動者在服務少數有錢人。這也是為何我在年初感慨地寫下了《倒底是愛誰的國》,因為你會發現,家是你的,國卻是權貴的。
峰仔認為,以長遠來說,我們很難改變台灣群眾的弱智,也無法改變民代是權貴的現象,也因此,未來的台灣也只會像過去20年般,權貴透過制度繼續剝削中產與窮人。以下是本期《今週刊》部份重點:
1、台灣目前的財富分配是『高財產 + 低所得』,但台灣的稅制卻是『低財產稅 + 高所得稅』,勞動者繳稅太多,但卻不收有錢人的財產稅。
2、2009年馬英九任內,在立院藍綠二黨皆贊同的狀況下,財政部將遺贈稅由50%調降到10%,這也使得前財政部長何志欽說:「降到10%實在太多,這是很大的社會不公。」事實上,台灣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大筆房地資產的人,但在台灣的稅制下,卻收不到有錢人的稅。
3、台灣的綜合所得稅中,薪資所得占73%,非薪資所得僅占27%,這與OECD國家各占一半的比重相差太大,顯示台灣勞動者負擔了太多的稅負,偏偏繳稅的大部份勞動者,都並非真正的有錢人。
4、過低遺贈稅調降導致資金流入房地產,台灣七成資產是112兆元的土地與房屋,然而2014年地價稅與房屋稅的稅加起來,還不到總稅收的7%。元大一品苑的豪宅,每年持有稅不過四萬元,比一台四千西西跑車的燃料稅加牌照稅5.7萬元還低。財政部前部長林全就說:「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最沒有效率的稅。」
5、台灣現行稅制分為【所得稅 + 財產稅 + 消費稅】三大體系。所謂『一高二低缺綠』是指對所得高課稅,對財產及消費低課稅,缺乏環境綠色稅制政策。『消費稅』每年貢獻台灣四成的稅收,由於它已含在商品價格裡,所以也被稱為「間接稅」。消費稅以「加值型營業稅」的方式課徵,稅率為5%
6、瑞士信貸的《Global Wealth Research》指出,2014年台灣前20%的富人,擁有全台75%的財富,而前1%的富人拿走32%的財富!最窮的族群只分到0.04%的財富。而這很大的原因是來自不公平的稅制。
鏈接:台灣房價難降的根本原因
鏈接:《今周刊》獨家調查,荒謬稅改讓貧富差距真相比想像更醜陋
鏈接:《魯蛇不哭》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