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友小華詢問我都看哪些管理書籍?這很難回答,因為這20年我每階段看的書都不太一樣,與其問讀什麼書,不如聊聊我的讀書方式,或許會來得更有幫助些。

讀書我覺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循序漸進。舉例來說,杜拉克的書很好,文字也很淺顯,但早年讀還是有些地方不能領略,這表示那時候我的程度,還不是讀杜拉克最好的時候。

那要讀什麼類的管理書呢?我覺得所謂的『循序漸進』,就是要讀那些會讓你忍不住一直要看下去的書,這才是當下最有助你學習的書。舉例來說,我20年前讀的《連結:破產上天堂》,當時覺得很棒啊!但要是現在翻到這本書,我一定看不下去,因為感覺比較淺。

 

我第二個習慣是『精讀』,就是每本書我在閱讀時,都會劃重點,甚至會寫上自己的心得。看完一遍後,我通常還會再回頭看第二次,有趣的是,看第二次時還是常有新的領略,也發現有些重點竟然忘記了。由於『精讀』能讓我與作者產生對話,我也很享受慢讀的悠閒,讀書在此時也變成了樂趣,長久下來就會變成習慣。

有的人一年能讀到300本書,我常在想,那不就每天平均一本?這其實叫『速讀』啊!這種方式我雖然也能做到,但我發現讀得太快,會變成單向的看資訊而很難思考(就好像看電視時你也很難思考,因為畫面一直往下走)。無法思考,我覺得就很難有收獲,這其實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

現實生活中,我也確實遇到這種能一年讀上百本書的人,然而,我發現雖然他懂的很多,但思考力可能比較薄弱,因為在他沒看過的事,比較難理出自己的觀察。這件事也很好理解,你都習慣了單向式的閱讀,當然遇事也就不容易思考。

這倒不是說精讀就比速讀好,而只是在提醒,很多人追求讀書的數量,好像跟別人說一年讀上百本書很厲害,但我認為這不是件好事,讀書重要的是要追求能思考,不能思考,則讀書無意義。不過,若是能產生思考,當然讀書是愈多愈好。

 

國內的作者

國內沒什麼管理大師,有些作者連名字我都沒聽過(可能是企管顧問吧),也出了一堆企管的書,但內容多是東拚西湊的,這類書最好要避免掉(剛好在文末的留言我有放一篇李笑來選書的方式)。

嚴長壽和徐重仁雖然有寫,但我覺得深度比較不足,可能大學生讀會比較有感。國內企業家寫比較好的,應還是何飛鵬,他散文式的《自慢》系列,雖然沒有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但因為接地氣,我覺得入門還蠻合適的。

但這又牽扯到一個問題,就是我前面談的程度。20年前我讀何飛鵬叫愛不釋手,10年前覺得聊勝於無,現在則有些讀不下去,這倒不是何飛鵬退步了,而是這20年我看的東西比較多,現在就會覺得比較淺了(事實上,《自慢》我買到第三本就有些看不下去了,但我今年回台灣時,發現自慢已經出到第10本,這倒是讓我有些驚訝《連結:自慢2:主管私房學》)。

講老實話,何飛鵬寫的是散文,我網誌上所蒐集的也是散文,若要做閱讀取捨的話,我反而建議先看《連結:如何訓練觀察力》所談到的文章,很簡單的道理,何飛鵬一人寫的文章,精彩度肯定不如一群高人所寫的文章。其實在這時代,免費的文章常常會比付費的書籍還好。

國內另一個我也蠻推薦的作者,叫王伯達,他比較專注於財經而非企管,王伯達的書要看的原因在於,東亞國家的匯率問題是影響經濟很重要的因素之一,而這匯率又影響到了出口競爭力、通貨膨脹、房價飆升、台幣購買力流失……

不過王伯達的書也是前幾本比較優,後面我就覺得還好,現在我看匯率的探討,還是最喜歡看宋鴻兵的《鴻觀》,我認為他的程度應是目前中華區最好的吧!尤其他常結合國際局勢來談匯率,每每讓人拍案叫絕。

另外,閱讀股票類的書,對我幫助也很大,但還是要看經典的,我曾經整理過一篇寫股票比較好的書,也可以參考看看。《連結:股市好書

我所讀過的書,其實都有在網誌分享,你若想知道我所讀過上述作者的書,可在我網誌左側的搜索欄尋找,例如輸入「讀書 何飛鵬」「讀書 王伯達」,若想知道我2012年所看的書,就輸入「讀書 2012」,國外的好作者,也能由這方式得知。

最後,還有很多我在研究所時期讀的好書,我沒放到網誌上來介紹的,這包括 Philip Kotler 的《行銷學》,Michael Porter 的《競爭論》、杜拉克的管理學、哈佛商業評鑑……等,這些對我的幫助都很大,也建議有時間,可以多看看這些經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