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很沒契約精神的大陸人》再次談到我認為教育無法改變一個人的道德,網友也有提出自己的疑問,我覺得寫得比較長了,就直接變成文章來談咯。
教育能否改變一個人的道德?這牽扯到我們對『道德』的定義,而我認為,道德可分為【世俗的道德】與【真正的道德】。
【世俗的道德】就是這社會上教我們的道德,這部份比較強調『幫助他人(利他)』,我認為這部份教育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例如捐錢助貧、讓座老人、愛護動物……
但【真正的道德】,卻是『不損害他人利益』,亦即無論發生任何事,你也不會選擇傷害他人。
表面上,似乎「幫助他人(世俗的道德)」比「不損害他人(真正的道德)」的層次更高,但實際上不是。舉例來說,要文中的Jason或大姑姑去幫助老人或愛小動物十分容易,但你要他們不損害別人的利益,不太可能。所以教育只能影響「世俗的道德」,卻不能改變「真正的道德」。
也因此,我認為即使是家庭的影響,也只是改變了他「世俗的道德」,卻無法真正改變他是誰(真實的道德),教育再如何強大,是無法改變一個人的本性的,這也是為何,明明是很善良的父母,也會有很壞的小孩(如 鄭捷)。
再舉個例子,日月光在台南地震中也捐了1000萬(幫助他人,世俗的道德),卻做不到不要排放污水(損害他人,真實的道德),可見你能偽裝出世俗的道德,卻無法偽裝真實的道德。由此又產生了另一個思考:所謂世俗的道德是能偽裝出來的,既然能偽裝,那還會是真實的道德嗎?
而如果能分清楚世俗的道德和真實的道德的差異,那對人生就很有幫助了,舉例來說,張忠謀和彭淮南在台灣的聲望都很高,也捐了不少錢,絕對符合世俗道德的要求,但我前面講過了,真實的道德是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若以這個標準去看,他們真有道德嗎?
所以台灣很多人會被愚弄,就在於搞不清這二者的差異,若一旦懂了,就知道如何用這濾鏡來檢視人,看權貴民代就會比較能理解為何政策如此荒謬,也可以篩掉周圍偽善的朋友,再差,都能做到有提防。
簡言之,我認為教育(包括家庭環境)能夠教導一個人世俗的道德。至於真實的道德,亦即「一個人的本質」,教育是無法改變的,是的,這部份我認為是天注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