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年裏,每桶石油在100美元以上是常態,如今,布倫特(Brent)原油價格只有那個水準的三分之一左右。假設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短時間內無法讓油價回升,低油價會改變世界嗎?當然,答案是肯定的。
在經濟學中,一切因素都彼此關聯——對石油來說就尤其如此了。雖然大家都在談論“無重量經濟”(weightless economy),但我們的後工業化水準還沒有達到可以忽略能源成本的程度。因為用途廣泛且易於運輸,石油仍是全球能源系統的潤滑劑。
經驗法則告訴我們,低油價雖然對地球不是好事,卻有利於經濟發展。去年,普華永道(PwC)發佈的一份報告估計,油價長期性地跌去50美元,將使英國經濟規模5年內擴張1%左右,因為低油價給大多數行業——尤其是重工業、農業及航空業——帶來的好處將超過石油生產行業本身所遭受的損失。
這既是一般觀點也是歷史經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歌舞昇平時期,油價始終都很便宜;70年代的石油危機伴隨著嚴重的經濟危機。90年代的繁榮通常被歸功於互聯網,其實油價當時很低,後來在“大衰退”前夕才飆升到了創紀錄水準。我們可以爭論油價波動的重要性,但繁榮時期與廉價石油之間的關聯並非巧合。
我們可以粗略地算一下:全世界每天消耗近1億桶石油,按照我們習慣的每桶100美元計算,每天需要花費100億美元,一年下來是3.5萬億美元。油價持續暴跌將使這筆開支減少逾2萬億美元,而與80萬億美元左右的世界經濟產出相比,這並非微不足道。這是一筆從產油國轉移至石油消費國的巨額財富。
購買力方面的大幅變動在過去通常會刺激經濟增長,因為生產商會把從高價中獲得的利潤儲蓄起來,而消費者則傾向于花掉從低價中節省下來的錢。當前低油價令人擔憂的一個地方是,情況可能顛倒了過來:作為大贏家的美國消費者正在利用省下的錢償還債務;與此同時,俄羅斯、沙特等輸家正在大幅削減投資及公共支出。如果發展到極端,人們都試圖減少開支、增加儲蓄,世界經濟將出現一場傳統的凱恩斯式放緩;這樣的後果是,低油價很可能無法帶來我們期待的經濟刺激效果。
低油價還有一些不那麼明顯的影響很是耐人尋味。喬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健康經濟學家查理斯•庫特芒希(Charles Courtemanche)發現,美國汽油價格低企與高肥胖率之間存在相關性。部分原因在於,油價高時,人們可能減少開車,選擇步行、騎自行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廉價汽油為家庭節省了可支配收入,而他們很可能把這些錢花在外出就餐上。低油價可能會讓我們變胖。
另一個令人沮喪的可能性是,低油價會阻礙清潔能源領域的創新步伐。油價越便宜,發明新的節油方法的動力就越小。在這方面,歷史上有明顯的證據。18世紀頭十年末期的時候,英國陶藝坊燒窯時使用的還是耗能很高的青銅時代的技術。原因何在?能源很便宜。相比之下,工資較高——這就是為什麼工業革命的所有發明圍繞的都是節約勞動力,而非節省能源。
最近,錫拉丘茲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經濟學家大衛•波普(David Popp)研究了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造成的影響。他發現,當時大批發明家申請了從加熱泵到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的節油專利。
始終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油價暴跌不會對能源市場中一些重大技術變革造成影響。在美國,利用水力壓裂技術生產石油的規模可能有所縮減,但一場巨大的技術飛躍已經發生。英國石油(BP)首席經濟學家斯賓塞•戴爾(Spencer Dale)最近稱,水力壓裂技術看起來已不再像過去那些龐大、長期的石油鑽探項目,而開始更像製造業:廉價、精益、可複製、可擴展。低油價不會破壞這一進程,其效能將很好地延續下去。我們也可以寄希望於更廉價的太陽能:光伏電池還競爭不過石油,我們或許將看到越來越多的太陽能設備,以及越來越低的太陽能電價。
儘管如此,當化石燃料價格較低時,人們會找到各種方法利用它們,這對我們減緩氣候變化的前景來說不是好消息。我們不能依靠高昂的石油和煤炭價格來抑制消費:世界需要(幾十年來一直需要)一個可靠的、國際協調的碳稅體系。
優酷鴻觀 2016-04-27/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