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陳年老謠,每年都會在網上改頭換面出現,豪取幾千萬閱讀量後消失。
我將此類帖子的作者統稱為:摳腳大漢。其典型形象,是網吧裏,目光呆滯地盯著螢幕,邊摳腳丫邊吃泡面,沒日沒夜發帖的單身男性。無論動機是利益還是精神驅動,他們的目標就是讓特定言論得到最大範圍的傳播。在網上他們可能呼風喚雨,一旦離開網路輿論平臺,就變成養家糊口的普通人,可能比別人混得還要差很多。
為什麼這類人能佔據網路輿論的江山?
網網路輿論規律1:製造假資訊和垃圾資訊的成本,遠遠低於製造有效資訊的成本。假如兩者地位相同,那麼垃圾資訊就會充斥輿論空間。
路有資訊平權的特點。你費老大勁寫了篇理據過硬的學術論文,這是一個帖子;你打個哈哈說今天午飯真難吃,也是一個帖子。它們佔據的注意力資源完全相同。人一旦變多,水貼便開始氾濫。
程式師、版主和線民讀者們,一度試圖通過字數與論述的詳盡程度,來分辨文章品質的高低,其結果是催生了網路寫手這個行業。這是因為:
網路輿論規律2:同等篇幅的帖子,是嚴謹論證,還是瞎侃一通,普通讀者很難判定。
比如,一個嚴肅的調查團隊,通過三個月的調查,走訪了數百人,得出結論:“北京吃豆腐腦的人群中,喜歡甜的有30%,喜歡鹹的有50%,沒有偏好占20%。” 這是一條有效資訊。
摳腳大漢在打DOTA的間隙,花一分鐘也製造了一條類似資訊:“北京吃豆腐腦的人群中,喜歡甜的有50%,喜歡鹹的有30%,沒有偏好占20%。” 這是一條垃圾資訊。但作為讀者,除了分辨資訊來源是否值得信任以外,你沒有任何辦法把它和上面那條有效資訊區分開來。
有效資訊的發佈者該怎麼辦?貼出詳細資料?摳腳大漢也能編造啊。貼出用戶的具體回答?摳腳大漢編造的回答在線民眼中顯得更真實。掃描所有原始調查問卷答復上網?那偽造起來是困難了。很可惜,它們過於臃腫,不適合網路傳播。因為:
網路輿論規律3:短小精悍、直指人性弱點、煽動偏激情緒、資訊密度極高的帖子最容易傳播。
以網路上廣泛傳播的一些老謠言為例:
“幫忙!求擴散,今天上午一位三歲多小女孩在某某超市附近被人拐走了,從監控上看是被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拐走的,現大人都急瘋了,有知情者請告知!聯繫人鄭某某1360696**** 轉發功德無量。”
它包含幾個取信公眾和誘導傳播的因素:
瞄準某個令人們廣泛焦慮的社會現象;訴諸情緒,讓讀者產生共鳴並轉發;把資訊編造得足夠詳細,讓內容顯得更加真實,但絕大多數轉發者並不會也沒有能力查證。
要分辨這類帖子,必須對網路輿論極其熟悉,具備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但事實是:
網路輿論規律4:大部分人並不具備在網路輿論下生存所必需的知識與經驗。無論學歷高低,聰明與否,都有可能被騙。
輿論相關的知識經驗,與一個人是否有所成就,沒有直接聯繫。現代社會高度分工,只要精通某個極其狹窄的領域,哪怕其他什麼也不懂,一樣能活得很舒坦。
網路平臺從博客發展到微博,都是為了篩選資訊,營造可靠的資訊來源與意見領袖。微博是最有效的一次努力,它通過導流,大大拓展了名人、學者們的話語權。然而,這些人很多並不能承擔這個工作。
網路輿論規律5:以名人、學者為主的意見領袖中,有相當數量,由於思維和知識上的缺陷,同樣無法識別垃圾資訊,反而會助長其傳播,網路輿論通過他們,更有力地影響傳統媒體。
一些中老年知識份子的思維和判斷方式,帶有七八十年代,也就是資訊荒漠時代的特徵:他們不知道資訊是需要篩選的,以前有紙媒編輯幫助篩選,但網路時代,這套機制被弱化。他們沒有調動認知資源判斷資訊的習慣和能力。因為過去的資訊灌輸伴隨強制,堅信謊言會得到鼓勵,而判斷資訊對錯的行為則是危險的。
傳統媒體時代,他們在電視、報紙上侃侃而談,貌似理性淵博。但到網路時代,他們經常成為摳腳大漢們灌輸、操縱的木偶,傳播別人給他們設定好的結論,將自己的公信力“出借”給騙子們。指出他們受騙上當,冒犯他們的權威,你將得到歇斯底里的反駁。他們熱愛摳腳大漢們的吹捧,並為各類謠言背書。殊不知後者僅是將他們視為騙術生效的戰利品,掛起欣賞。
舊時代的輿論權威將在網路中倒下,知識更扎實、思維更清晰的新型意見領袖將替代他們。
羅輯思維 2015-04-27/破破的橋
摳腳大漢和錯誤資訊越來越多。
這是互聯網時代最無奈的事情。
所謂啟蒙、科普、大聲疾呼,都沒有用。
因為很多人壓根聽不到。
互聯網時代怎樣防忽悠?
我對此抱有一種“積極的悲觀主義”態度。
就像是一場“突圍戰”。只能——
1. 各盡所能。全力自救。
2. 各有天命。不帶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