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期商周大幅報導前進東南亞,感覺那裡是遍地黃金,但我必需說,這看來是蜜糖,卻有可能是陷阱。連結:亞洲之眼新緬甸
先談我自己的經驗。我是2006年來大陸發展的,但我觀察到,來大陸發展的台灣人,多數以失敗告終,甚至淪為台流。連結:一萬個台流在中國/昔日一流人才成了浪浪總經理
別忘了,大陸在過去30年是全球發展最好的經濟體,又與我們同文同種,大陸政府的執行力又屬一流(拆遷、招商優惠)……在這麼好的條件下,還一大堆人成為台流。而東協的條件遠不如當年的大陸,這群年輕人能不成為『東流』嗎?
你會說,到大陸的也有很多成功的啊!但在我的觀察中,真的不多,大約十分之一吧(甚至是百分之一)!首先,成功的多是企業,例如富士康、85度C、永和豆漿(我突然卡住了,還真想不起來還有哪幾間台商),就算上班族有撈到的,也是少數,還不是從薪資撈到。
以我朋友為例,他們在大陸並不是靠著比台灣多2倍的薪資撈到(記住,沒有人能靠薪資致富,而且低薪的二倍,它還是低薪),而是靠著房地產致富,他們在大陸房價很低時,用很低的價格買了幾棟房,十年過後,獲取了我不敢想像的財富。
然而,更多的是悲情的例子。以我工作過的 711 來說,當年有幾位優秀的同事響應總部前往上海的計劃,但十年過後,上海的江山沒有打下來,而台北升遷的位置已被同梯佔走。是的,他們捨棄台灣的小確幸前往大陸發展,甚至犧牲自己的婚姻,最後卻全盤皆輸。
其實我一直覺得,活在台灣,偶爾到國外出差是很不錯的事(歐美是最好,但大陸東南亞也OK),但住在大陸或東南亞,偶爾回國探視家人卻是很悲哀的事,既然是悲哀,那它的利潤就要足夠。但你會發現,一開始的二倍薪資似乎還不錯,但你將時間拉長10-20年,卻會發現這是筆很糟的買賣。
過去我一直認為國際化很重要,但最後發現,到大陸、到東協的這種國際化是個陷阱。
以大陸來說,這是因為早期台灣老闆沒辦法管這麼多的當地人,才需要台幹前往幫忙。然而,所謂『鳥盡弓藏』,一旦當地人的管理能力被提上來後,台灣老闆就會讓這些二倍薪資的台幹回台,甚至解聘,那你說,這種國際化會是好事嗎?
我曾在網誌談過,國際化不如在地化重要,因為認真觀察,你會發現,屌絲都是傻傻地從在地化賺到錢,反而心懷遠大的國際化屌絲,最後都是抑鬱終生。連結:在地化比國際化重要
別相信南進東協,別相信台灣沒有機會,事實或許與大家想的剛好相反,那就是『機會其實在台灣、在你腦中』,有空再深聊這個話題咯~連結:台中的小生意
連結:《小店學堂》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