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的奢侈品,既不是路易威登皮包,也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我們每個家庭里的孩子。

——何帆·大局觀

 

1

對於70後、80後來說,與親朋好友聚會時,被問到「你會生二胎嗎?」大概就像「今天你吃了嗎?」一樣平常。

要不要生二胎呢?

這是你自己的決定,但經濟學能幫你理清思路。

經濟學是幹什麼的?經濟學就是成本-收益分析。生一個孩子,既有成本,又有收益,我們今天就來幫你算算這筆賬。

 

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有哪些呢?

(1)撫養成本

這是我們看得見、數得清的。

比如,孩子一生下來就得買奶粉和尿布,上了學得交學費、送他上補習班,一直到他考上了大學,還得給他交大學學費。

(2)機會成本

也就是父母在養育孩子上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的價值。現在孩子上學,家長得作陪,家裡幾乎得有一個人全職帶孩子。

如果媽媽為了照顧孩子,放棄了在事業上打拚,這個貢獻,孩子是要領情的:媽媽付出的是機會成本。

養育一個孩子的收益有哪些呢?

(1)現金收益

這個很簡單,是孩子長大後掙了錢,給父母的贍養費。

(2)非現金收益

比如,孩子看望父母、到父母年老了之後照顧父母……

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這是孩子為父母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價值。

 

2

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養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

在農業社會,養孩子是划算的。

我們來算算這筆賬。在農業社會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相對較低,能把孩子養大就可以了。

農村裡的孩子到四五歲,就能幫父母干點農活了。打豬草、放牛、揀牛糞,這都是孩子們乾的活兒。

說起來你們可能不信,在美國「西進運動」時期,大家都到西部拓荒,急需勞動力,當時,帶著孩子的寡婦是最搶手的。為什麼?買一送一啊,多個孩子就多了個勞動力。

在工業社會初期,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仍然較低。

把孩子養到十幾歲,就可以去工廠里幹活了,或是給作坊的師傅當學徒。很多時候,孩子成年之前,當學徒賺的錢,是要給父母的。所以,養孩子仍然是筆很划算的買賣。

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講——

在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初期,孩子是投資品,也就是說,養孩子的收益大於成本。

 

3

俱往矣,如果我們現在再來算筆賬,養孩子肯定是不划算的,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

你能讓孩子讀完小學,或是讀完中學就去上班?那你算什麼父母,大家都要說你。怎麼著也得把孩子送到大學吧。

要是他想出國讀書,你還得勒緊褲腰帶把他送出國。

大學畢業了,他的工資買不起房,你幫忙不幫忙?你要是不幫他,他連老婆都娶不了,你怎麼抱孫子啊。

所以,中國的年輕人買房,都不是一個人在買房,而是年輕的小夫妻,以及小夫妻各自的父母,一起來買一套房。六個有收入能力的人買一套房,中國的房價不漲才怪。

為什麼只有在中國,父母要幫孩子買房呢?

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啊。就這一個寶貝疙瘩,到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候,要買房、結婚,你都不幫忙,你算什麼親爹親娘?

可是你想,要是每個中國家庭想生幾個就能生幾個呢?要是跟過去那樣,一個家庭有七八個孩子,每個孩子結婚,父母都能送一套房?送你一個iPad就不錯了。那中國的房價怎麼可能會漲呢?

 

4

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現在養育一個孩子不是為了投資。誰生個孩子是想在未來獲得投資收益,找個角落先去哭一會兒吧,你會賠得很慘的。

那我們生孩子是為了幹啥?現在的孩子是消費品,不是投資品。我們生孩子不是為了獲得回報,而是為了圖個樂——以苦為樂。

現在的孩子不僅是消費品,而且是奢侈品。

中國的奢侈品,既不是路易威登皮包,也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我們每個家庭里的孩子。

美聯儲前任主席伯南克曾經是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主任。他有個金融家朋友,也是普林斯頓校友,家裡幾個孩子,都上了普林斯頓大學。

伯南克跟他道喜,他的朋友說,這有什麼值得祝賀的?我相當於每年把幾輛凱迪拉克轎車推下了懸崖。普林斯頓大學學費不菲,連金融家都搖頭興嘆。

 

5

如果孩子是奢侈品,那你還敢要很多孩子嗎?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加里•貝克爾提出了一個關於養育孩子的數量-質量替代假說。

加里•貝克爾認為:孩子具有耐用消費品的性質,它的數量收入彈性,比質量收入彈性小。

這是什麼意思?

比如說,你的收入提高了,你是想多買幾輛五菱宏光,還是想入手一台賓利?如果你更偏好質量,很可能會考慮買一台更好的車,而不是更多的廉價車。

同樣,隨著收入的提高,我們更希望提高孩子的質量,即增加對孩子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入,而非增加孩子的數量。我們想要一個能去讀哈佛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堆不爭氣的熊孩子。

當然,如果家庭的收入增幅較高,就能既提高質量,又增加數量。

貝克爾的假說可以同時解釋兩種現象: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人們傾向於養育更少的孩子;但是在發達國家,富人的子女數多於窮人。

 

6

按照同樣的分析思路,我們還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結論 :

(1)如果父母更注重教育,那麼,孩子的撫養成本就會更高,於是,人們會要更少的孩子。

所以,在普遍注重教育的東亞社會,生育率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地區低。

(2)如果婦女的社會地位較高,能夠從事更高收入的工作,那麼,母親撫養孩子的機會成本就會提高。如果養育孩子的決策更多地是由女性來決定的,那麼,家庭想要撫養的孩子會更少。

用經濟學的話語來說,這使得孩子的「相對價格」提高了,從而降低家庭對孩子的需求。

(3)如果沒有社會保障制度,人們只能「養兒防老」,這會導致家庭普遍想要更多的孩子。

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孩子贍養父母的壓力,於是,家庭想要的孩子數量也會減少。

 

7

我們以前講過,個體理性不會自動地導致集體非理性。

對於單個家庭來講,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減少養育孩子的數量,是理性的選擇。

但如果每一個家庭都這樣去做,整個社會的人口就會出現負增長,老齡化負擔會更重,各種社會矛盾會更加突出。

有些學者呼籲,中國應該鼓勵生育,而不只是允許生二胎。但集體記憶對決策的影響非常大,很多人仍然堅信:中國人太多了。還有人擔心,一旦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中國人就會拚命地生,人口壓力會很大。

真的會是這樣嗎?

 

羅輯思維 2017-04-16/何帆

即使全面放開計劃生育政策,
中國大城市的人,也不會再拚命生了。
不是因為收入太「低」,恰恰是因為收入太「高」了。
養育孩子的支出,並不是問題的關鍵。

關鍵是——
養育孩子的時間精力,可以掙到更多的錢。
這是一個不招人喜歡的,冷冰冰的事實。

經濟學告訴我們——
成本不是你為一件事支出的費用。
成本是你選擇這件事而放棄的收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