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沒在台中,發現越南餐廳突然多了,成為了台中的另一道新景緻,我注意到這現象的同時,也試著去理解背後的成因。
首先看一下這些越南餐廳,多是小吃店的型式,所以裝修不會很好,因此走的也就是平價路線,其次是,這些越南餐廳,多半是位於非繁華區域,例如台中的中區、東區、太平區……
我的判斷是,這些餐廳應多是越配所開設,這是因為她們一般多是嫁給台灣的中下階層。在這個階層中,經濟狀況比較不是那麼穩定,最後就是越配必須出來做生意貼補家用(台灣有很多色情店是越南妹,我猜也與這有關)。
這就說明了,為何這些越南餐廳不是出現在台中較繁華的五期或七期,而是出現在經濟能力稍遜的東區或太平。
出乎意料的好吃
因為峰仔是看 google 評分去吃的,所以幾次吃下來,我對越南菜的印象很好,不但很有特色,而且都做得很好吃(有很多餐廳是食物是有特色,但不好吃唷),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它的生意都很好。
你可能會以為,生意好可能是因為便宜吧?但其實這些越南小吃店並不算便宜,雖然它的裝修不上檔次,但若拿它的價格與台灣一般的平價小吃店相比,應是高了約20-40%左右,所以,我認為價格是稍微偏貴的。
重點來了,如果在經濟力比較薄弱的地區,賣的比較貴,結果生意還比別人好,那就代表,這其中可能含有巨大商機。
瓦城的故事
在談越南菜的巨大商機前,我們先來談一下泰國菜的資優生:《瓦城》先生。
如果你有到過《瓦城》用餐的話,你應該會覺得還蠻貴的(至少我覺得還蠻貴的),而最神奇的是,它的生意還很好,我想主要就是它給消費者的體驗很好。
《瓦城》有多賺呢?我們要攤開財報來看,2016年它的獲利是 EPS 13元,營收 39 億,淨利 3 億元,這種獲利,九成的高科技公司都追不上(所以一旦規模出來,靠著台灣的內需市場,只做餐飲,都有驚人的獲利)。
徐承義先生34歲才開的《瓦城》,它抓住了高端泰國菜的定位,然後將產品做到精緻化、服務細緻化,規模集團化,最後穩坐台灣高端泰國菜的第一把交椅。
好了,談完了《瓦城》的故事,你知道我要講的事了,是的,『高端越南菜』這塊在台灣並沒有出現,甚至中端都很少看到,目前你能看到的,絕對都是低端的。
有二件事,可以推估高端越南菜會成功。首先,它在低端市場已經成功了,常理上來說,它的高端也一定成功,這在各種類型的餐廳都成立(台菜、粵菜、咖啡……都是)。
其次,它的產品類別是否夠多元?如果過於單一而沒特色,就很有可能是蛋塔風潮,幸運的是,越南菜產品的類別相當豐富,從河粉、拌飯、涼拌、春捲、炸物、咖啡、法國麵包(越南曾被法國殖民過)……都極具特色。
事實上,若你有到過好的越南餐廳吃過,你通常也會讚聲連連(要選評分高的啊,評分低的保證你是幹聲連連),唯一可能會抱怨的,就是環境不太理想。
好了,一般而言,越配能做好菜,但管理能力是比較不理想的,所以如果連越配都能做到出色,那一個擁有良好管理與行銷能力的創業者,只要他敢往中高端切入,那我想生意不暴量都難。
註1:台中是全省第二大人口的都市,統計上已有顯著性,其它城市我雖無法觀察,但猜測應與台中類似。
註2:越南菜和泰國菜差異性頗大,我覺得這二類菜式在台灣興起的背景並不相同。我20年前讀大學時,台灣就有不少好吃的泰國餐廳,而且都是偏中高檔,低檔的很少,所以我推測泰國菜在台灣的興起,是富二代帶進來的(例如《瓦城》的徐承義)。越南菜則不同,它是這十多年才在台灣慢慢出現的,而且主要是出現在低端這一塊,我認為它是越配變多後才有的現象。事實上,你看泰國菜和越南餐廳的所在區域,也會發現符合這一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