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了一篇關於高雄韓總的看法,有些年輕的朋友很意外我會看錯人,但老實講,看錯人很正常(我也看錯過陳水扁與馬英九),重點是你在看錯人後是否能迅速調整態度,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找出誤判的原因,並在下次的判斷中提高勝率?我認為這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意義。
生活中我們都必須面臨許多抉擇,每次的抉擇都是訓練判斷的時候,而我發現人們面對抉擇時有四種狀況:
1、敢判斷而勝率高
2、敢判斷而勝率低
3、不願意判斷也沒有意見
4、不敢判斷卻愛事後諸葛
在這四類人中,我自己最願意交往的是『敢判斷而勝率高』的人,但請注意,我講的是勝率高,而不是100%的勝率,因為我還沒看過能100%看準人的神人,只能說在面對事情時,有些人的判斷力確實是相對較高,這類人是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
另一類人,是事前不願意判斷,但之後卻很愛事後諸葛,最常見就是『看吧!早就說過他是這樣的人了』,但事實上,那是另一個人沒有機會當選,不然的話,很難證明他就是對的,所以這種話表面看好像是對的,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問題。
舉個例子,台灣的財經作者中,謝金河社長的粉絲人數很多,但我看他的文章,覺得是事後諸葛居多,謝社長很少在『事前』就下判斷,那這樣當然每次都勝,這樣的言論對我的幫助就很小。
另一個例子是王伯達,他比謝社長年輕許多,但很敢在『事前』做預測,雖然偶爾會錯,但言論更能引人思考,因為這樣的預測即使出錯了,他之後還能針對錯誤的原因再去調整,下次再預測的成功率就會提高,看到他思考的過程,其實價值才大。
但在台灣這地方,我發現多數人更喜歡事後諸葛的人,因為感覺那些人好像很神準,不過這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在社會科學中,不可能有人每次都看對,只能說,有人『相對』比較準,所以遇到那些『每次』都把自己說的神準的人,我都會特別警愓。
也因此,在上述四類人中,我覺得對我幫助最大的,是『敢判斷而勝率高』的,再來是『不願意判斷也沒有意見』的,因為這類人是中性而沒有危害的,其三是『敢判斷而勝率低』的,因為雖然敢判斷,但常常出錯,那跟他混很危險。
最差的,是『不敢判斷卻事後諸葛』的,因為這類人喜歡把自己講的神準,但事實上他是在事後選擇性地選擇資訊來解釋,只要有結果他都能凹成自己神準,聽這類人的話,很難產生獨立思考,反而會產生盲目崇拜。
再舉個例子,台灣深藍或深綠的網民很喜歡嘲笑對方選出馬英九或蔡英文,感覺好像自己都沒看錯,但台灣真有人這麼神嗎?有人能每次都精準地判斷每位候選人未來的表現?不可能嘛!因為就不可能存在這樣的人。
在判斷人的好壞中,沒有人能神準地判斷每個人的好壞,只能說判斷勝率相對高或低,這才是真實的狀況。
事實上,這種對人的判斷,並不僅止於政客(政客還是最難的,因為觀察只能靠媒體的二手訊息),也在於選擇男友(女友)、選擇員工、選擇朋友……甚至是選擇公司。
再舉個例子,我曾遇過不少人跟我說『他能第一眼就判定某人是好是壞』,但真的嗎?講真的,我看的人也不少,也自認識人之明還不會太差,但我絕不相信有人『能在第一眼就判定某人是好是壞』,他或許講對了幾次,但絕不可能每次都對。
我的經驗中,比較正確的方式,其實都需要相處過一段時間,像先前我在面試員工時,初見面只能刪掉很離譜的(遲到、答非所問、態度不佳……),但有些真的無法在第一眼判斷出來,我必須共同工作二星期後,才能判斷出七成,再工作三個月後,我才能斷定這個人的好壞。
所以如果你的人生經驗真正夠多,你被騙的次數夠多了,你會知道如果有人說自己『第一眼就能判定某人是好是壞』,那只能說他遇到的人還不夠多,或是說他遇到會偽裝的高手還不夠多。
人都會美化自己,只是程度不同,今天我們去面試時,一定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拿出來,我們不會去說自己的缺點,企業亦同,它為了徵聘到好的員工,絕不會跟你說業績已經下滑或公司其實已經沒有前景。
結論是,在人生中,一定要避開那些『事前不判斷,但喜歡事後諸葛說自己神準的人』,相反地,要多交往那些一發現對方不好了,就能馬上調整態度的人(其實很多人明明看到對方不好了,還在為對方找理由),因為這種人最後必然會成為『敢判斷、勝率高的人』,而這類人才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