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峰仔常在想人生的意義,慢慢地,我覺得人生的目的應是追求快樂,尤其在2005年閱讀完達賴喇嘛的《快樂》一書後,更確定了這個信念。
然而,時間久了,我發現每個人追求快樂的方式各不相同,或『追求物質(如名牌)』,或『追求體驗(如旅遊)』,或『追求行善』,這三者雖然社會上給的評價各不相同,但其實它們的目的都是在追求【快樂】。
所以峰仔覺得,用鄙視的角度來看那些崇拜物質的人並不公平,因為你會發現它的目的和『體驗』『行善』一樣,都是在追求個人【快樂】,也因此,這三者不該有高低之分。然而,若由所能達到快樂的程度來看,這三者有高低之分,其中,『物質』所能達到的快樂最低,而『行善』所獲得的快樂最高。
為什麼呢?因為這三者雖然都是在追求快樂,但旁人給的反饋卻是各不相同。
『追求物質』的人,必然造成某方的剝離感(負面感覺),對於那些不如他的人,他會造成對方的剝離感,而對於自己不如的人,他會導致本身的自卑感,不論是那種情形,都會有某方不快樂,他也必須憂心未來。也因此,他的快樂無法極大化,所以就程度而言,『追求物質』所達到的快樂層次最低。
而『追求體驗』的人,雖不會造成別人的剝離感,但他也無法讓別人的快樂,也因此,他無法得到他人的反饋,將自身的快樂進一步提升,所以當他的體驗終止,快樂也就隨即停止,不過由於不會引起他人的負面感覺,所以他的快樂層次還是高于『追求物質』的人。
『追求行善』的人,自己本身在協助他人時就很快樂,此外,他也能提升被協助者的幸福感,所以整個過程非但不會有負面感覺,而且還能創造出他人的快樂,進一步延伸自我的快樂;而這種雙贏的快樂,將使得快樂的程度極大化,也是峰仔認為最高層次的快樂。
也因此,峰仔以為,若由『自利』的角度來看,要讓自己的快樂極大化,任何人都應該追求行善,因為它所能獲得的快樂層次最高。所以不同於傳統以道德的角度出發,勸人『利他』來行善,峰仔認為,應以功利的角度來看,勸人由『自利』的角度來行善,如此,善行才能廣大普及。
所以傳統用“道德”的角度來勸人為善,你會發覺成效甚差,因為在一個社會中,道德高尚者永遠是少數。然而,若以“自利”的角度來勸人為善,能造成的效應則會廣大,因為它對所有的人都適用。
也只有當這個社會慢慢地以『自利』來勸人為善時,整個社會的善行才會開始普遍,整體的快樂也才會真正提升,個人也才能更放大自身快樂,進一步實踐他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