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熟悉二戰的人都知道馬奇諾防線的故事。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為了防止德國再次入侵,花了大價錢沿著兩國國境修了一條馬奇諾防線。號稱固若金湯。

但是結果呢?二戰爆發之後,德國並沒有直接進攻防線,而是從法國東北部的阿登森林找到一個突破口,繞到了馬奇諾防線的後面。結果是,法國在幾個星期內就投降了。回頭看那段歷史,大家就難免笑話法國人,說你花了大價錢修的馬奇諾防線,純粹就是個擺設。

這件事簡單理解就是,一個房間有兩個門,法國人只在其中一個門上上了鎖,結果德國人輕鬆推開另一個門,打進來了。

但是我們憑常識想想就知道,事情絕不會這麼簡單。法蘭西是個多麼優秀的民族,不缺人才。法國是個大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又打得創巨痛深,花那麼多錢修的馬奇諾防線工程,不可能沒有經過各個角度的慎重論證。它可以犯錯誤,比如忽略了阿登森林,但是絕不可能犯這麼幼稚的錯誤:明明有兩個門,只上一把鎖。

但事實就是這樣啊,馬奇諾防線最終是被繞過了啊,白修了啊,這怎麼解釋呢?

你想,馬奇諾防線修在哪裡?德國和法國的邊境線上。那請問,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怎麼打的?德國是從德法邊境入侵法國的嗎?不是啊。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就是繞過了邊境,從北邊,就是荷蘭盧森堡和比利時那個方向打過來的啊。這就是著名的施里芬計劃。

奇怪就奇怪在這一點。按說,大家都知道亡羊補牢,那得是哪兒破補哪兒。你法國為了防範德國,不在一戰中德國曾經發動進攻的北邊修防線,跑到東邊、南邊大興土木。這不是瞎耽誤功夫么?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法國其實預料到後來發生的情況,是故意這樣幹的。那為啥呢?

 

我們先把馬奇諾防線放下,給你看另一個例子。那就是第四次中東戰爭時候,以色列修的「巴列夫防線」。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結束之後,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和埃及中間只隔著一條蘇伊士運河。那時候戰爭雙方都知道,這仗還沒打完,遲早還要再打。所以,在停戰期間,雙方都在各種做準備。以色列人做的準備就是修防線,也就是我們要講的「巴列夫防線」。

巴列夫防線的第一道,是一道沙牆。對,不是鋼筋混凝土的堅固工事,就是沙子堆起來的牆,當地沙漠里有的是沙子。這道沙牆最高60米,全長175公里,非常壯觀,我在文稿里放了一張圖,你可以感受一下。


用沙子堆牆好處很多,可不光光是為了省錢,你就想,沙子是很鬆軟的,無論是人往上爬,還是坦克往上面開,都會陷進去。而且因為是沙子,口徑再大的火炮打上去都是聽個響,不會破壞牆的主體結構。當然你可以讓人去鏟沙子,那是個多大的工程?在戰場上根本行不通。所以沙牆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創造。

但是這道沙牆最後還是被埃及軍隊輕易攻克了。

過程特別有戲劇性。埃及人剛開始面對沙牆也很頭疼,不停地想辦法。有一個埃及工程師在澆花的時候突然想到,沙子做的牆,用水沖不就好了?這個道理只要小時候玩過泥巴的人都明白。埃及軍隊高層一聽,對啊,於是花了大價錢,從英國和德國手中採購了450台高壓水泵。

埃及進攻那天剛好是猶太教的「贖罪日」,那天以色列全國放假,軍隊很多人也放假,整條巴列夫防線上都沒有什麼守軍。埃及軍隊也是就地取材,從蘇伊士運河中抽水,對著巴列夫防線的沙牆一頓沖刷。不到5個小時,防線上就被衝出了60個缺口,之後埃及軍隊一擁而上,在一天之內就突破了沙牆。

說到這我問你個問題,巴列夫防線的沙牆是擺設嗎?不是。如果從整場戰爭的角度來看,這道沙牆不僅不是擺設,甚至為以色列在戰爭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在進攻那天,以色列的守軍因為放假,只有460名。而埃及當時的軍隊,足足有31萬人,如果他們一擁而上,以色列人怎麼可能守住全長175公里的巴列夫防線?但是因為有了沙牆,埃及軍隊只能被迫分成一小股一小股,沿著被水衝出來的缺口進攻,完全發揮不了人數優勢。隊伍無法展開。

等到埃及人好不容易突破沙牆,以色列軍隊有時間集結重兵,包圍了出口,在局部形成了人數優勢,對想要衝出通道的埃及人瘋狂射擊。故事還沒完,沙牆僅僅是巴列夫防線的第一個關卡,整條防線縱深有16公里。埃及主力軍隊一邊冒著槍林彈雨,一邊緩緩推進,足足用了6天都沒能走完這段距離。但這六天中,以色列軍隊在戰爭的北線已經獲得了勝利,轉過頭向南,把埃及軍隊包了餃子。所以,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又贏了。

所以你看,以色列修建這道沙牆的真實目的,並不是為了拒敵人於國門之外,而是管理埃及軍隊的行為,讓他們只能在一個小範圍內活動,而且限制了他們活動的速度。這為之後的反擊打下了基礎。

明白了這個道理,咱們再回頭看馬奇諾防線,就會有不一樣的認識。

你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也是從馬奇諾防線的北邊繞過,從荷蘭比利時那個方向進攻的法國。但是結果呢?結果是一頭撞在法軍的防線上,雙方進行了連續4年的陣地戰、塹壕戰。最後以德國輸掉一戰告終。

所以,法國之所以花大價錢修馬其諾防線,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逼迫德國軍隊繞過馬其諾防線,再重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劇本,再讓他從荷蘭比利時方向進攻。

法國人這麼想,一戰的時候,我沒準備好,都可以打敗德國。二戰,英法聯軍在德國進軍的道路上,準備好了330萬大軍,只要德國按照這個劇本演,法國人是有信心讓德國敗得比一戰更難看的。對啊,一個劇本,咋能演出兩種情節呢?

當然,法國人沒有想到,德國這次居然從阿登森林裡鑽出來了,劇本雖然是老劇本,但是德國人改了關鍵情節,法國人猜到了開頭,沒猜到結尾。

但是今天我們回頭看馬其諾防線。其實也能看出法國當時的防守思路:不是想要修建一個堅不可摧的堡壘然後在家裡高枕無憂,而是設計一個對敵人不利的劇本,讓敵人按照自己設計的步調行動,一步步引導敵人走向失敗。所以,馬奇諾防線雖然被繞過了,好像沒有起作用,但馬奇諾防線本身的目的其實是實現了的。它不是個擺設。

今天我們聊這個例子,其實是想打破我們通常的那種「目的論」的思維慣性。做一件事,就是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嗎?如果沒有達成這個具體目的,這件事,就沒有價值嗎?不一定。

一件事,除了表面上的目的之外,還可能是在編一個對他人施加影響的劇本。

你熱愛學習,你學的每一個知識點不見得都有用,但是你熱愛學習的態度看在其他人眼裡,你會收獲尊重。尊重會帶來不可預期的成功。

你認真做每一件事,這每一件事本身可能價值都不大,但是看在他人眼裡,你會收穫信任。信任會帶來不可預期的價值。

這麼說來,什麼是有效的行動?其實不是直接達成目的才叫有效。而是有方向地調整了他人對你的預期,管理了他人的行為,讓他們在你設計的框架中行動。這就是有效的行動。

劃重點
並不是直接達成目的才是有效的行動。 只要有方向地調整了他人對你的預期,管理了他人的行為,讓他們在你設計的框架中行動。這就是有效的行動。

參考文獻
《「人造山」在現代戰爭中有用嗎?駁斥一些流傳的誤解》,作者:彩雲,微信公眾號:彩雲的機械整備間

羅輯思維 2019-05-13/策劃人:李仲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