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成功的最佳範例往往是:地主之後以龐大資本投資實業,再積極炒股與炒房,即使被判罪也能透過政商關係積極運作,不時還以卓越品味的藝術收藏家現身,在這其中,具代表性的非力晶黃崇仁莫屬(標題即鏈接內容):
1、內線交易無罪定讞:2006年擔任力晶董事長的黃崇仁,被控購買旺宏12吋廠並簽訂策略聯盟案消息未公開前,大舉買賣旺宏股票,涉及內線交易,違反證券交易法。新竹地方法院 2015-0112 日判決黃崇仁無罪定讞。
2、力晶下市也能結合主力再大賺40倍,如同神人般的操作:2012年底,力晶因每股淨值由正轉負,股票黯然被處下櫃,衝擊30萬多名股東,很多小股東自認倒楣,以為股票變「壁紙」而忍痛賣出,但看好力晶可能有機會重新掛牌,黃崇仁以個人名義並結合旗下力元投資公司,以每股0.3元公開收購力晶股票,投資獲利超過40倍之多。
3、接受媒體採訪漂白:黃崇仁接受TVBS獨家專訪強調:「即便不少人質疑我炒作力晶股票,獲利20億,但我「絕對不炒股」,我沒有把公司弄倒,就是善待我的股東。」
4、地主之後熱愛藝術:黃崇仁出身淡水竹圍醫生世家,父親黃當時是早期留學東京帝大學醫的知識分子,縱橫商場的董事長黃崇仁,在台北十樓辦公室裡,牆上是莫內(Claude Monet)、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等印象派名家的畫作,這些都是黃崇仁從海外拍賣會標來的真跡。
其實直至今日,我們仍常能從歐美聽到車庫中、宿舍裡、街邊攤販(近如shake shack)白手起家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故事,但台灣除了60-70年代因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而釋出大量機會外(如王永慶、郭台銘),80年後的台灣,你很難舉出白手起家而擁有相當規模事業的例子,現今的真實是:台灣所有年輕企業家的背後,都有個富爸爸。
所以不是年輕人不努力,而是台灣的制度鎖死了這代年輕人:低薪、高物價、高房價、上班族高稅收(73%的稅是上班族繳的)、富人低稅收(證所稅、房產稅、遺產稅)……這種制度和歐美完全不同,所以任憑年輕人再如何努力,都很難在一開始有足夠的資本來競爭。
連結:《魯蛇不哭》系列文章
註:此文寫於2015年,2018年又出現黃崇仁大發狂語的文章,鬼島真的是懲罰認真工作者,獎勵投機剝削者啊。連結:從負債千億到股價飆90倍 力晶CEO:我要做小台積電(今周刊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