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上常看到如何省錢以累積財富(例如每天少喝一杯咖啡,或少唱一場KTV),我一直不是很認同這樣的觀點。
首先,有時候,一杯咖啡是極小成本的抒壓工具,確實會為苦悶的生活帶來幸福感。而年輕的輕狂就那麼幾次,過了那年紀後再多錢也沒有。所以從『活在當下』的觀念出發,我一直不認同去省那少少的錢,而犧牲掉生活中可能更為珍貴的東西。
其次,再如何省,省下的錢還是有限的,我這輩子也沒聽過因省錢而致富的,真正想過上有品質的生活,甚至致富,重點應是如何開源,而開源所能賺到的錢,是沒有上限的。簡言之,正確的理財觀應是能理解【節流有其極限,開源則無】。
最後,人的思維有其慣性,一個成天想著省錢的人,就比較不會去思考如何賺錢,相反地,一個沒有刻意省錢的人,為了維持他的生活品質,就會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是的,『省錢』想得太過,就會變成一種窮人思維。
別誤會我,峰仔並非說不要省,只是強調不要省得太變態。其實生活中,我自認還算個蠻省的人,但我的省是指有效益的花錢。例如,明明知道跟這群同事唱歌不太有趣,那我就會找理由推掉(其實生活花費最多的,通常是愉樂這塊)。又例如,我和朋友去酒店,若他們還要續攤(台灣很多男人的問題,就是要一直喝),我也會找理由推掉,因為續攤的邊際效益很低。
峰仔雖然也省,卻不會省得很離譜,更不可能整天思考如何省更多的錢,也因此,當我看到各類理財專家所教的省錢方式,常覺得已省的太過了。相反地,更多時候我常在思考的,是如何把開源這塊做更大,所以除了創業的事外,我也常看總經、房地產、股票類的文章。
如此一來,我不但能活在當下(節流不做得太過),也同時做到未雨綢繆(想著開源的事),而它的根本思想,其實就是來自【節流有其極限,開源則無】的價值觀。
連結:《不想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