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台灣是資金氾濫,但創業的機會稀少,雖說物以稀為貴,但資金的擁有者卻常能吞掉機會的擁有者。
台灣經濟日趨成熟,已非30年前那創業隨手可成的時代,現今的時代,機會稀缺,導致成功的事業也變成稀缺,而另一方面,由於政府不斷舉債導致大量發鈔,以致於市場資金氾濫,結果就是『氾濫資金找尋稀缺機會』。
『物以稀為貴』是我們的一般認知,所以理論上,擁有稀缺機會的創業者應是最大贏家,但在現今的社會中,資金擁有者通常才是最後的贏家,這與我們一般的認知不同。
前文《你不能只專注在工作上》提到,一個富二代朋友因錯誤的引資策略而將家族事業拱手送人,就是最佳例證。其實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很多創業家被市場的主流論述洗腦,會認為上市才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卻不知家族企業的表現往往優於上市公司(鏈接:家族企業 vs. 專業經理人)。再進一步觀察,你會發現這種引資入股論述的主要宣傳者來自金主、創投、券商……卻很少來自創業家,反而你常可聽到不少創業家在引資入股後而扼腕不已。
我有幾位金主朋友,他們不算天縱英明,做事業也不行,但靠著父輩傳授的家族心法,在玩弄資本可說是爐火純青。什麼心法?就是金主、創投平日會強調『商機 + 創業』的重要性,直到創業家燒完自有資金需而需其入股時,才會告知資金的重要,然後再按資金比例來劃分股份。
金主必須強調『商機』的重要,如此才能讓更多的人投入創業,若強調資金才是最重要的事,那不但會減損他人創業的動機,還會讓創業家對『引資入股』考量再三,如此,金主將無法達到《鳩佔鵲巢》的目的。
在成就事業上,創業家精神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在握有企業的所有權與主導上,誰的資金多,誰才是老大,這也是金主不能說的秘密。
連結:《不想輸》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