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歷史長河的大部分時間,富人的休閑時光都是最多的。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勞動者的總工作時間減少了,但富人的工作時間開始超過窮人。
經濟學家說這是「替代效應」和「贏者通吃」的結果。而社會學研究認為,富人以往在閑暇時光里追求樂趣,而這種樂趣現在可以在工作中獲得。
說起來,十一你放假了嗎?
過去,窮人總是埋頭苦幹
英劇《唐頓莊園》講述了 20 世紀初英國上流社會的人間百態。劇中一位孤傲的貴族女子從未聽過「周末」這個詞,因為她每天都有足夠的閑暇時光。相比之下,窮人則總是埋頭苦幹。
經濟史學家漢斯 · 約阿希姆 · 沃斯表示,1800 年,英國工人平均每周要工作 64 小時。他說:「在 19 世紀,判斷一個人是窮還是富,只需看他的工作時間就可以了。」
現在,富人的工作時間超過窮人
在如今發達的經濟體中,情況已發生了變化。
過去一個世紀以來,勞動者的總工作時間減少了,但富人的工作時間開始超過窮人。
1965 年,擁有大學學歷的人(他們往往更富有)比擁有高中學歷的人享受的閑暇時光多一些。但到了 2005 年,與擁有高中學歷的人相比,擁有大學學歷的人每周的閑暇時光要少 8 個小時。
2013 年發布的《美國時間利用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在美國,與未獲得高中文憑的人相比,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每天的工作時間要多出 2 個小時。
其他研究表明,在每周工作 50 多個小時的美國人中,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所佔的比例在 1979-2006 年從 24% 上升至 28%,而高中輟學者所佔的比例則下降了。
富人似乎已不再屬於休閑階層了。
休閑的代價太大了
針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有很多。其中一種與經濟學的「替代效應」有關。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頂層收入者的薪水大幅上漲,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薪水則出現停滯或下降。對於頂層收入者來說,隨著工資上漲,休閑的代價更大了,休假就意味著放棄掙更多錢。而窮人薪水是停滯或下降的,所以工作對其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因此,隨著不平等程度加深,富人有動力付出更多時間工作,而窮人則減少了工作時間。
另一方面,全球市場的規模如此之大,進行創新的企業往往能獲得巨大收益。擊敗競爭對手可以獲得巨額回報。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彼得 · 庫恩等人的研究顯示:高技能工人亦是如此。雖然額外工作幾個小時後不能立即獲得加班費,但長期的積累可能會從「贏者通吃」的市場中獲益。長遠來看,最成功的勞動者,通常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富人在工作中獲得樂趣
在富裕國家,工作與休閑的狀態自《唐頓莊園》時代以來就開始發生了變化。
早在 1899 年,涉獵社會學的美國經濟學家托斯丹 · 范伯倫就發表過這樣的觀點:休閑是榮譽的象徵。富人可以差遣他人幹臟活及重複性的工作。但他所說的休閑階層並不是虛度光陰、無事可做,而是應該從事「探索性工作」,即寫作、慈善、辯論等富有挑戰性與創新性的活動。
牛津大學研究者在發表於 2014 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范伯倫的理論需要更新。在發達經濟體中,工作已顯現出知識密集與依賴腦力的趨勢。開電梯等令人乏味的工作越來越少了,時尚設計等有吸引力的工作則越來越多了。換言之,富人以往在閑暇時光里追求樂趣,而現在這種樂趣可以在工作中獲得。
職業聲望越高,工作滿意度往往就越大。體力勞動和無需多少技能的服務性工作是人們最不樂意從事的職業。而富人卻可以在有吸引力的工作中獲得極大的工作滿意。
休閑代表著無用與失業
富人經常覺得「賴」在家裡就是浪費時間。
那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呢?由於低技能工作和體力勞動減少了,這些勞動者的就業前景更黯淡了。
休閑已不再是財富的象徵,而是代表著無用與失業。
2006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美國人中,與家庭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人群相比,家庭收入少於 2 萬美元的人群沉迷於「被動休閑」(如看電視)的時間要多 40% 。
羅輯思維 2016-10-09/理查德·戴維斯,摘自《經濟學人》經典合集《新經濟學》,原文標題《報酬與休閑時光:要想洒脫不容易》
如果未來,一切非創造性的工作都交給機器。
那隻剩下一種人有價值——
創造性地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人。
這是一塊「認知踏板」。
踏上之後——
無窮無盡的新機會在前面;
無窮無盡的小改進等著你;
工作,就是娛樂;
創造,就是享受;
富有,就是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想停也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