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進入「無就業的經濟成長」時代:到民國100年,台灣的就業市場大趨勢包括:
1. 30歲以下屬於高失業族群
2. 「低就」是未來工作的新現實
3. 高學歷的惡性追逐,只會加劇不會減少

許多人都在期待,未來只要景氣好轉,就業機會就會來臨,但事實上,台灣和許多先進國家一樣,也開始進入了所謂「無就業的經濟成長」(jobless growth)時代。也就是未來即使經濟成長,但就業機會未必會跟著大幅增加。

這個現象,已反映在各項統計數據上。

以每人「平均工作機會數」觀察,台灣在經濟成長率仍有5%時,就已經開始出現工作機會減少的情形,尤其亞洲金融風暴後,台灣經濟成長率從4.6%回升至5.9%時,但是就業機會反而從每人2.45個降到1.63個,到去年只剩1.07個,而失業率也沒有向下修正,反而一路往上攀升。再以整體的就業人口成長來看,台灣近10年已進入趨緩的階段,從84年後就維持在9百多萬人左右,每年平均成長率僅有1%左右。

為什麼就業機會在台灣經濟成長率還有5%、景氣還未走下坡之前,就開始減少?失業率也開始靜悄悄地往上攀升?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教授曾淑芬在一份研究台灣就業環境的報告中指出,「無就業的經濟成長現象之所以加速,乃是拜科技進步的關係」,因為機器替代了大量的勞動力。

曾任經建會人力規劃處處長,現任經建會參事的劉玉蘭也分析,此從勞力密集產業的就業人口,從76年達高峰後,就一路開始往下降便可以看出這樣的趨勢。除了科技所帶來的人力成本降低效應外,另一方面,從76年後,產業西進大陸的外移效應越來越強,以及許多新創事業的投資也以大陸地區為主的狀況下,自然抵消了台灣許多新增的就業機會。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就業成長要小於經濟成長,才能代表生產力的提升,」劉玉蘭指出市場運作的現實邏輯。因此,在企業用人更加精簡審慎的趨勢下,劉玉蘭預測,「未來即使經濟成長,失業率未必會立即反應。」而經建單位這一年多來,之所以積極推動觀光旅遊、照顧服務等內需型產業,目的就是為了新創一些工作機會,並吸納一些被技術替代的失業人口。


30歲以下屬高失業族群
當「無就業的經濟成長」時代來臨,受衝擊最大的無疑是是市場裡過剩最多的人力。

這群人在經建會人力規劃處的定義裡叫做「中級人力」,主要由專科、大學、碩士等學歷的工作人口所組成,泛指一般的「白領上班族」,從事的工作包括「技術員及助理專業人員」、「事務工作人員」、以及部份「服務工作人員及售貨員」。中級人力為何過剩?看看就業人口中的學歷分布變化便一目瞭然。

高等教育的快速膨脹,從明年開始到民國100年間,平均每年進入就業市場的畢業生中,將有一半以上(55%)具有大學學歷,加上專科畢業生,更高達75%具有高教學歷。若再以整個就業人口觀察,高教人口逐年成長到民國100年時,將佔總就業人口的41%,平均每5個人就有2個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教育程度高雖有助於人力素質提升,但若以市場需求而言,卻出現了「供過於求」的現象,未來8年的過剩人力將從2萬4千人,膨脹到7萬3千人。 

過度供給的結果,新進市場找工作的求職者,受到的衝擊自然最大,而且效應已經浮現。根據主計處統計,在青壯就業人口中,30歲以下的失業率高居所有年齡層之首。


「低就」是未來工作的新現實
當高學歷在市場的稀有性大幅降低,且工作機會又沒有大量新增的趨勢下,「低就」成為許多人必須學會面對與適應的新現實。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顯示,台灣「低度就業」(指工時不足、所得偏低、學非所用)的人口,去年佔總就業人數的19.6%,幾乎平均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屬於低度就業的狀態,此一比例也是進幾年來的最高點。其中,又以「學非所用」的人數佔最多。當高學歷者被迫降低期望,低就選擇工作時,也代表它向下擠壓了高中職學歷工作者的就業機會。 

排擠效應從今年報考公務員高普考的學歷背景便可窺出。

一般高考三級的資格設定在專科以上,今年一共有3萬多人報名,但其中高達45.6%的考生,還額外重複報名了僅要求高中學歷的普考。若加上其他未重複報名的普考人數,總計高達87%的普考報名者,學歷在專科以上,真正高中學歷的應考者僅有一成三左右,考試院在對外發佈的新聞資料中,直接以「高資低就」來形容這樣的排擠效應,在去年普考上榜者中,更首次出現全數為專科以上學歷者,高中職無人上榜。

若再以失業率觀察,民國86以前,高中與專科以上的畢業生,在失業率上並沒有明顯差別,反而是大專生稍微較高。但近5年隨著大學畢業人口的迅速成長與低就效應擴散,高中職畢業生的失業率攀升幅度,卻明顯高於大專畢業生甚多。


高學歷的惡性追逐,只會加劇不會減緩
當大學畢業生多如過江之鯽,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期望也不斷升高。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坦白地說,曾有一些科技大廠主管在設定徵人條件時,私底下往往會要求「非國立大學以上的應徵者,篩選門檻直接提高到碩士以上。」

這種情形若放大來看,其實不只科技業如此。

根據《CHEERS》雜誌近3年來針對1000大企業的調查,企業優先任用碩士畢業生的需求,已從33%提高到41%。另一方面,有感於大環境競爭激烈的在學學生,對於追求高學歷的意願,也一年比一年增強。

主計處近10年連續針對15~24歲青少年的工作與生活狀況進行調查,發現對於追求高學歷的意願,從11年前的64%,不斷提高到86%。

楊基寬分析這個現象背後的無奈,「不是因為知識不足再進修,而是為了滿足社會期望。」但是追求高學歷的結果,並不能解決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企業對於人才「質」的要求,學歷提高卻不見得品質提昇。另一方面,有許多人則是為了躲避景氣風暴而選擇繼續升學,延緩進入就業市場的時間,然而在「無就業的經濟成長」趨勢下,即便晚一兩年進入就業市場,景況改善的空間恐怕仍然有限。

更殘酷的是,學歷愈高,已未必是求職時的最佳保障。

楊基寬以104的求職資料庫為證指出,近兩個月來,專科生就業率僅有56%、大學生55%、碩士生則是53%。因此,如果學歷增加,但實力並沒有增加的話,一味的追逐高學歷恐怕意義也不大。

哪些人力未來供不應求?當未來市場對碩士學歷的需求越來越高,但在整體人力供給過剩的狀況下,還有哪些領域的人才,比較有就業潛力?

經建會人力規劃處在今年5月份完成的「科技人力供需問題研究」中指出,包括資訊工程、電機通訊、資訊管理、食品營養、生物科學等領域的碩士人才,在民國100年前,仍屬「供不應求」的狀況。相形下,機械工程、農林、運輸、紡織等領域,則是「供過於求」。

在社會人文領域方面,由於人力規劃處並未進行推估,僅能從近幾年大學新增科系的畢業生人數來側面瞭解市場的新興需求,在人文、教育、藝術、經社及心理、商管、法律、大傳、家政、觀光服務九大類科系中,從79學年度到89學年度止,年成長率最高的為「觀光服務」類(15%)。 


CHEERS 雜誌 2003-0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