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清華大學研究生新生開學典禮上,施一公院士演講中的一個觀點引起熱議:“無論什麼學科,我認為最不重要的是IQ(智商)。”
有人奚落:“最不重要的素質卻是他們被招進大學的唯一素質!”
也有人支持:“深有體會,考入同一所大學的學生智商不會相差太多,四年後的差距在於時間的投入、思維方式和方法。”
施一公說得有沒有道理?智商到底重要不重要?來聽聽北京大學心理系的Dr.魏坤琳怎麼說。
智商不等於智力
你知道的,智商是智力商數的簡稱( Intelligence Quotient),它通過一系列的標準測試測量人在其年齡段的智力發展水準。那麼智力是什麼呢?
早在1995年,教育學家David Perkins提出了真智力理論,認為人的智力有3大類: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而現在的智商測試,測量的主要是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還有更多的智力領域並沒有涉及,例如我們特別在乎的求知欲、自控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等。所以說,智商測試並不能完全反應一個人的智力。
下面我先展開講講Perkins的真智力到底講了什麼。
David Perkins
你可能想問,神經智力、經驗智力和反省智力到底是什麼?我們先來看看這三個人,你覺得誰最聰明?
約翰 納什。數學家,諾貝爾獎得主,電影《美麗心靈》主人公原型。
小野二郎。日本頂級壽司高手。安倍首相曾帶美國總統去吃他做的壽司。
巴菲特。華爾街股神,世界第二富豪。
他們都是聰明人,分別突出展現了三種智力。
約翰 納什的數學能力是他的天賦。他被美國國家政府召喚,破解冷戰中的密碼。他對數字非常敏感,全憑心算,在數字中找到規律,把經緯度算出來,破解了密碼。納什這種人展現的能力就是我們經常認為的聰明人、智商高的人。
他突出展現的就是神經智力。它是以神經系統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為主要衡量目標,受基因的影響非常大,天生的成分比較高。
小野二郎15歲的時候就開始做壽司,在成為一個獨立的廚師之前,他幹了十年,十年的很多時候都在擰毛巾。到現在,他做壽司就像彈奏樂曲,把它變成了藝術。經過後天長時間的練習,他成了行業內的專家。
他的經驗智力非常突出。經驗智力是在不同領域長時間的學習、長時間的經驗積累、長時間形成的技能體系或知識體系支撐的能力。
巴菲特每天要做的都是重大戰略決策,應該投多少資金到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投、什麼時候撤出,是比較高層次的決策。做這種決策的時候,不能用感情色彩來左右他的決定,更多是理性的思考。這是非常理性的反省能力。
巴菲特突出展現高水準的反省智力。反省智力說起來比較複雜,請記住三個關鍵字:策略、積極態度、自我監控和管理。
策略是你用腦、做事、思維的策略。你可能見過在班上學習成績很好的同學沒有成才、沒有發財,或者沒有成就一番非常大的事業。他們缺的可能就是稍微高層次一點的策略,缺一套做事、做人的方法。
積極的態度也非常重要。你有很好的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但是,人生是一個長跑,你的目標可能很遠大,但中間有很多步驟,如果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你是堅持不下來的。你要有一定的韌性,這個也屬於智力。
你需要調動前面兩種智力資源,所以你必須瞭解自己,瞭解自己能力的高低,瞭解你的目標能否跟自己的能力進行匹配,你知道你處於事業的哪個階段,你知道怎麼樣調控時間。你需要有自我監控和管理能力。
反省智力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聰明是三種智力的組合。
真正的聰明 = (神經智力 + 經驗智力)× 反省智力
看這個公式的寫法,在括弧裏面的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之間是加號,把它放在相對平等的地位。括弧外面,反省智力是一個乘號,是放大器。為什麼把反省智力看得這麼重要?因為反省智力可以統籌調配前面兩個智力資源。
舉個例子吧。一個班上兩個學生,一個學生的天賦更好,那麼就是神經智力一定好。他們同時開始學數學。更聰明的孩子學數學的時候,前面一周,你發現他學得非常快,稍微笨一點的小孩就學得比較慢一點。我相信大家當過老師或者帶過自己孩子的都知道,人的能力是有差別的。
但是,假設那個聰明的孩子反省智力沒有第二個孩子好,我們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首先他學得比較快,他的經驗智力也會疊加得比較快,可能他半個學期就把一個學期的東西學完了。而後面那個笨小孩,如果他反省智力非常好的話,他就會有優勢。
因為聰明的小孩如果反省智力不好,看不到前面長遠的目標,他沒有那個韌性,他會滿足于老師給他的作業題,而且很容易就能得到好的成績,也很容易得到表揚。就像龜兔賽跑裏的那只兔子一樣。
如果相對笨一點的小孩反省智力很好,他知道現在是暫時落後,但不用跟人比較,我是要完善自己。我遇到了困難,但我會找到策略,繞過困難。我知道我學習的短板是什麼,策略重點就是先攻自己的短板。一個學期下來以後,或者是一兩年下來以後,誰會勝出呢?後面的小孩會勝出。這樣的例子在現實中發生過很多。
小結
傳統智商測試測到的主要是神經智力和經驗智力。對於進入清華大學的研究生來說,他們的智商在人群中都是佼佼者,能夠拉開距離的是反省智力,即施一公先生所看重的素質:時間的付出、方法論的改變、建立批判性思維,還有堅韌性和積極的態度。
網易 2016-03-14/魏坤琳(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運動控制博士,北京大學心理系博士生導師,《最強大腦》欄目科學裁判,人稱”Dr. 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