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網誌談到台灣商業雜誌龍頭《商業周刊》的可讀性不高,原因是它可能會誤導。舉例來說,不少台灣企業家成功的主因並非英明神武,而是所承繼的父輩資源,一如《連結:裕隆到現在還拿政府補助》所述:
在外省人的圈子裡面,蔣介石又獨厚江浙人,尤其是一些他在南京的時候就已經非常倚重的上海金主。
這種人包括裕隆嚴家(嚴凱泰的祖 父嚴裕棠)、遠東徐家(徐旭東的父親徐有庠)、華新焦家(焦佑鈞的父親焦廷標)、太平洋孫家(孫芸芸的祖父孫法民,天津人)、華隆翁家(翁大銘的父親翁明昌)、上海商銀的陳光甫、榮鴻慶(出身鼎鼎大名的無錫榮家)。
也有黨國特許味道更重的,例如復興航空戴安國(父親是跟蔣介石共享女人的戴季陶,浙江湖州人、遠東航空的黃任中(父親是黃少谷)。 江浙財閥的軌跡甚至延伸到了電子業掛帥的竹科時代。例如說,張忠謀的父親其實是鄞縣財政局長。
說穿了,很多台灣企業家成功的主因,就是 99% 的人所沒有的父輩資源,若是拿掉這些資源,其實這些富N代應該很難有這樣的成功。
然而,上述文章雖然談的是事實,但是結論卻有偏頗,因為它所導引的是「外省人權貴」,但講老實話,在蔣經國的扶持與民主化下,本土權貴也早就掌握了更多資源,而台灣人的本土世族可能也沒有比較好,例如魏家的頂新、蔡家的旺旺、趙家的遠雄、張家的日月光……
事實上,在蔣介石統治以前的台灣本土世族,剝削台灣人非常嚴重,在那個年代的農民,也是被地主剝削得很慘。反倒是蔣介石所主導的土地改革,讓本土世族將土地還給農民,是華人歷史上少數成功的土地改革,而這種功蹟,也是現今本土世族所不會告訴你的。
別誤會我,我無意幫蔣介石洗白,他確實做了許多不好的事,我只是在提醒,那些被本土菁英包裝成高大上的公理正義,表面下卻有可能是骯髒不堪的權貴的鬥爭。而台灣世族跟民眾這種宣傳「外省人剝削台灣人」的主因,我認為也就是個人利益,化為具體,就是選票與鈔票。
而本省世族在政治上追殺這些外省權貴,在經濟上卻是完全不同的做法,他們依舊給著外省企業家各種優惠(補貼、稅優……),因為這些人都是他們的金主。那你說,本土政治世族的這種雙重標準,是為了公平正義,還是家族利益呢?
商周所報導的,不論本土或外省,不論年長或年輕,很多都是世族,只是商周不敢報導這群人真正成功的原因(父輩資源),而著墨在他們的英明神武上,試問,這種錯誤的邏輯,真的能給屌絲任何參考性嗎?而一本沒有太大參考性的雜誌報導,還值得去閱讀嗎?
另一點是,台灣的企業競爭力在全球並沒有很好,不信的話,到百貨公司去逛一圈,你就知道最有競爭力的國家是哪些,偏偏商周的報導又多著重於本土的富二代企業,這樣就報導看了當然沒有太大幫助。
真正比較有幫助的,其實是看那些國外屌絲的創業,雖然民情不同,但仍能獲得很多的靈感,麻煩的是,這樣的報導很少(因為商周報這些可能就拉不到廣告了),而高品質的更少。不過很幸運的是,峰仔在去年發現了《創業美國》,這也是為何我說,要超越台灣同儕的方式很簡單:你只要盯著大陸的自媒體三年,這件事就會自然發生了。
連結:再推薦視頻《創業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