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是一種病?
今天,咱們說個比較沉重的話題:貧困。
我要說的是《鸚鵡螺》雜誌,4月20日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叫《為何貧困是一種疾病》,作者是克里斯蒂安·庫珀。
文中指出了科學家對貧困的一個最新理解:
貧困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經濟條件,貧困還是一個生理疾病。
這篇文章的作者庫珀,今年40歲,年薪超過70萬美元,但是他不敢要小孩,因為他總覺得錢還沒攢夠——有一種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
有這樣的收入和地位,竟然還被不安全感左右,常常自我質疑、充滿焦慮,這不是有病嗎?
的確有病。
庫珀這個病,就是「貧困病」。
真正的貧困和錢無關
如果按發達國家標準,今天的中國,恐怕還有很大比例的家庭,收入在貧困線以下。但是,絕對收入並不能說明問題。
幾十年以前,幾乎所有中國人的絕對收入都很低。現在三四十歲的人,大概小時候都有物質匱乏的經歷。好吃的不常吃,新衣服沒買,遊樂場沒去……
這些,都不叫貧困。
家裡有冰箱,但是食物儲備只夠48小時的,兩天之後吃什麼還沒有著落,這才叫貧困。
本來有手機,但是因為欠費停機了,結果因無法通話耽誤了工作,然後連鎖反應,導致失業,這才叫貧困。
貧困,不在於一個人享受的物質水平,而在於他生活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貧困的最大危害
之前我更新過一篇文章,叫《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是一種理性》。
說的是真正貧困家庭的小孩,因為生活充滿不確定性,規劃未來毫無意義。所以,他們最理性的選擇,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了好東西,應該馬上享受。
幾年前有一本書叫《稀缺》,說的不是經濟學上的「稀缺」,而是物質貧乏對人的心理壓力,結論是:貧困會讓人陷入一個思維陷阱,不能自拔。
這就是說,貧困最可怕的,不是物質的貧乏,而是對人的思想的影響。陷入貧困的思維模式,才是真正的貧困。
但是,這只是以前的理解。
現在,科學家最新的理解認為:
生活壓力和不確定性,給窮人帶來的,不僅僅是落後的思維模式,更是生理上的問題。而且,是非常嚴重的生理問題。
壓力會改變人的基因表達
過去十年以來,各方面的研究表明,貧困對人影響極大:
減少人的大腦的表面積;
縮短人的線粒體端粒,這意味著壽命的縮短;
增加得肥胖症的可能性;
讓人更願意冒不必要的風險。
以前有句話叫「人窮志短,馬瘦毛長」,大概是說,貧困對人的影響是心理上的。
可是現在,我們看看這些研究,貧困對人的影響,其實也包括生理上的。人窮不但志短,而且端粒也短。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一種可遺傳的貧困機制。
貧困,會導致人的壓力增大。如果人持續處在高壓狀態,他的DNA的甲基化水平會受到影響。
甲基化水平會影響基因表達,基因表達決定了一個人身上有哪些特性能發揮出來,哪些特性發揮不出來。也就是說,也許你的基因里有繪畫天賦,可是你的基因表達不到位,這個繪畫天賦,就發揮不出來。
如果一個人,小的時候因為貧困,而持續處於高壓狀態,他的基因表達會受到影響。那麼成年以後,哪怕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改觀,他還是會繼續感到壓力太大。
說白了,就是他的身體已經得了「貧困病」。
這個病,不是外部環境好就能治好的,這是一個生理問題。
「貧困病」能夠遺傳
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還在研究之中,但是有證據表明,基因表達是可以遺傳的。這就意味著這個人的後代,一出生就有貧困病——哪怕他一天苦日子都沒過過。
實驗室里已經發現:
從小缺乏母愛的老鼠和斑馬,不但自己負責處理壓力的荷爾蒙水平異常,而且他們的後代——兩三代之內,這個荷爾蒙水平都異常。
對人的研究,當然要複雜得多,但是也有研究。
荷蘭近代歷史上發生過嚴重的饑荒,結果科學家就發現:經歷了那次饑荒的荷蘭人所生的後代,遺傳了他們的心理高壓。
當然,所有這些研究還很初步,結論也有爭議。但是總結來說,有兩個結論,現在看來比較有把握:
1.貧困帶來的壓力有一種生理作用,可以持續一生;
2.這個效應是可遺傳的。
什麼叫「壓力遺傳」?
壓力遺傳,就是這個人,天生就容易對生活中的困難反應過度。他無法做什麼長遠打算,特別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短期的事情上。
咱們想想,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
最近網上一個熱點,說很多女大學生,為了買手機、化妝品跟人攀比,會去借利息高到離譜的高利貸,不惜用自己的裸照作抵押。
我看到這樣的新聞就想,這些人腦子有問題嗎?現在看來,是真有問題,而且可能就是天生的生理問題。
家庭環境真的很重要
如果貧困真的是可以遺傳的一種生理疾病,這對我們思想上的衝擊就太大了。
今天我還看到一個新聞,說很多老人被騙,以為交10塊錢報名費,然後自己到北京鳥巢體育場,就能領到5萬元,結果全國各地很多老人就真的去了,怎麼闢謠都沒用。
這種明顯不理智的行為,是不是早年貧困的經歷給身體留下的痕迹?
還有一些貪官,說是「窮怕了」——這是不是貧困遺傳的結果?
好在表現基因遺傳,未必能永遠傳下去,也許兩三代就能終止。那麼是不是說,中國未來的一代人,會比現在強得多?
這個腦洞還可以開下去,但是我覺得我們更應該往上看一代。
中國過去是非常貧困的,為什麼現在的中國人當中,也有很多格局遠大、氣度恢弘的人呢?
我想這得感謝中國的文化傳統,特別是應該感謝父母。
上一代人苦是苦,但是他們總是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穩定和溫暖的環境。
別忘了我們前面說的「貧困」的定義,壓力大和不確定性高,才是真貧困。也許這些人的父母一代,把自己變成防火牆,不讓壓力和不確定性影響他們。
庫珀說什麼政府干預,對於擺脫貧困病,我看政府再厲害,也沒有中國父母厲害。
由此得到
1. 貧困的本質,是生活壓力和不確定性。
2. 貧困帶給人的壞影響,不僅僅是心理上的,也是生理上的,而且新研究似乎表明,這種影響能夠遺傳。
3. 讓下一代人擺脫貧困的關鍵,不僅僅在於物質供應,更在於能否提供一個穩定而又溫暖的家庭環境。
羅輯思維 2017-04-30/萬維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