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這個話題,我們從一個東西聊起,那就是鑽石。

如果你學過經濟學,就知道有一個經典的入門級思考題:鑽石沒什麼實際的用途,而空氣人一刻都離不開,可見空氣價值更大。但是在市場價格上,但為什麼空氣不值錢,而鑽石那麼昂貴?

答案你一定知道:因為鑽石很稀有,而空氣無處不在。結論來了:一件東西的市場價格,取決於它有多稀缺,而不是使用價值有多大。這是經濟學上的常識。

好了,下一個問題:鑽石真的很稀缺嗎?你會發現這個問題,經不住深問,一問就露餡了。

事實上,近一百年,大量的鑽石礦在全世界各地被發現了,進入21世紀後,這才不到20年,全球鑽石的開採量,都超過了20世紀的總和。鑽石,早就不是什麼稀缺的東西了。

在行業內,這早就是公開的秘密。但是,鑽石的價格不僅沒有大幅下跌,反而穩步上漲。甚至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購買力下降了,鑽石價格還是很堅挺。你看,這有悖於經濟學常理吧?

對鑽石行業有初步瞭解的人,可能會說這個秘密早就知道了,是因為壟斷。

19世紀以前,鑽石確實稀少,只有在印度和巴西有少量的發現,全球的寶石級鑽石的產量每年也不過幾千克。但是,1869年,南非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鑽石礦,鑽石的價格直線下降。

當時投資鑽石的商人們慌了,咋辦呢?為了應對,他們合併資產建立了一個單獨的實體,控制產量,維持公眾對鑽石稀缺的印象,這個實體後來演化成了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壟斷集團,這就是著名的戴比爾斯公司。只要你買過鑽石,一定聽過這個名字。

但問題是,鑽石真不是什麼稀有的東西,都一百多年了,越來越多的鑽石礦被發現,戴比爾斯不可能永遠一手遮天啊,比如在1999年和2003年,加拿大的鑽石礦就宣佈和另外兩家珠寶公司合作,其中一家是著名的蒂芙尼。戴比爾斯的壟斷被打破了。

現實的確是這樣,當年戴比爾斯的市場佔有率大大下降了。其實這也是必然的。在歷史上,但凡是想通過壟斷一種資源,在市場上獲得長期優勢的努力,基本都是失敗的。比如,著名的石油輸出國組織,當年也是想通過資源壟斷控制石油價格。結果呢?隨著新油田的發現,這個壟斷聯盟不攻自破。

但是奇怪吧?鑽石就例外。根據市場數據,在戴比爾斯的壟斷地位被打破後的這些年,總體來說鑽石價格反而上漲了30%。而且這期間,還發生了一件驚動整個市場的事:那就是2012年時候,俄羅斯公佈了西伯利亞東部的一個鑽石礦,據說儲量估計能滿足全球寶石市場3000年的需求。

也就是說,不管是上游供給的大量增加,還是更多玩家的加入,都沒有影響到鑽石價格。

 

這又該怎麼解釋呢?千萬別覺得,經濟學的原理會失效啊。供給這一端解釋不了,那就要看需求。為什麼鑽石的需求這麼大呢?而且持續放大,大到增加了那麼多供給,都還是那麼稀缺?

有一個解釋是說,鑽石商人太會營銷了。比如把鑽石變成愛情的見證,發明了什麼“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樣的營銷咒語,所以,鑽石的銷量非常大。這個解釋,可能有點太誇大重營銷的作用了。一句廣告詞就能維持一個商品100多年的強勢價格?如果真的這麼神奇,那些珠寶商人怎麼不把這套打法複製到其他寶石上去呢?為什麼這個奇蹟只發生在鑽石上呢?

最近,我看到一位彭有城先生寫的文章,很有啟發。

他是一位珠寶設計師。他說,鑽石的成功能夠持續至今,它本身的三個特點不可忽視:

一是性質穩定。這個很好理解,有的石頭就算很好看,但性質不穩定,就不適合當成首飾和傳家的寶貝;

二是質量適中。如果寶石大到一定程度,名貴倒是名貴了,但是會失去作為首飾材料的意義。應用場景就少了;

三是產量合適。注意了,這點最重要。所謂產量合適,是說產量太大了也不行,太少了也不行。

太大了,那肯定是白菜價。經濟學的規律不會失效的。比如紫水晶就曾經是鑲嵌在皇冠上的寶石,但如今已經廉價得不能再廉價了。就是因為發現的礦藏量太大了。

那反過來呢?太少了,也不行。有的寶石,一直以來產量就很少,沒有大規模礦藏的發現。但是價格就是上不去,甚至波動還挺大。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它市場太小了,只能在一小群人中轉來轉去,不能成為一種大眾能夠參與買單的奢侈品。

 

你看,如果用簡單的經濟學模型來分析,只能在供給和需求這兩個概念之中打轉,其實很多現象解釋不了。解釋鑽石現象,其實還需要另外一個視角,就是社會網絡。

鑽石的成功之路,其實是因為鋪設了一個成功的社會網絡。

從社會網絡這個角度,我們發現鑽石這個產品,有兩件事乾得很漂亮:

第一,就是那句廣告語的作用了:“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為什麼漂亮呢?因為人人都能找到它的用場。鑽石因此被包裝成見證愛情的信物。這個公眾心理的生態位,一旦佔據,就很難被替換。網絡效用出來了。越多人用,就越好用。別人家娶媳婦兒,有了鑽石,你家好意思沒有嗎?

除此之外,還要做一項工作,就是標準化。

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鑽石行業開始發展出一套高度標準化的品質鑒定系統。每一顆鑽石,都按照切割、成色、淨度、克拉、形狀等等被分成了很多等級,這樣的鑒定機構,在市場中到處可以找到。

出現什麼結果?你想,如果你想用鑽石戒指裝飾一下自己,或者作為愛情信物。低價的,2、3千塊錢,也可以擁有,你想,買更貴的,貴得離譜的,也都有一個標準化的階梯,可以往上走,你也不必擔心自己被忽悠。鑽石擁有了一個普遍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信用系統。

有了這兩樣東西,普遍的適用性和信用系統網絡,才保證了鑽石對於世俗社會的滲透性,這才徹底引爆了需求。

加入了社會網絡這個維度,我們才能完整地理解鑽石的故事。

過去我們一直有一個樸素的觀點,叫“物以稀為貴”。但是,這不是全部的真相。必須加入社會網絡的角度,我們才能看到一個東西價值是怎麼被塑造的完整過程。

這對人生的選擇也有啟發。

 

比如,有些人在考大學選專業的時候,會有一種想法,那就是選冷門專業。他們算的賬是,冷門專業學的人少,競爭就少,所以會很值錢。你看,這就是傳統的物以稀為貴的思路。這種思路錯了嗎?在一個固定的時空裡,這個算法沒錯,但是放到長時段裡看,這個賬就算錯了。為啥?因為它的社會網絡非常不穩定。一個冷門專業你怎麼知道十年二十年之後還是冷門呢?它沒準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徹底沒有價值了。這就像是那些冷門的寶石,價格漲不上去,而且波動性還很大。

所以,如果選擇職業,也許可以學習鑽石。比如,選擇當醫生、程序員、廚師。當這些手藝人。這些手藝有一些共同的標準:

第一,  應用場景非常廣泛,什麼人對它都有需求。人類社會到什麼時候都有這個需求。這就保證了它的流動性;

第二,  這些職業本質上是手藝,需要長期的艱苦訓練,門檻一點也不低。這就保證了稀缺性;

第三,  從入門到精深,有一個漫長的台階可走,有可靠的外部信用體系,來保證你的價值能被看到。這就為你編織了一個強韌的社會網絡。

這三者相加,才是實現個體價值的最好策略。

 

劃重點
過去我們總覺得“物以稀為貴”。但只有加入社會網絡的角度,才能看到一個東西價值是怎麼被塑造的。

羅輯思維 2019-04-02/策劃人:陳舒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