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劉潤 2022-04-04(原文出處)
最近,我能明顯感受到,大家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內部管理。
尤其是第一季度剛剛結束,有很多公司馬上開始檢查自己的目標,覆盤自己的動作。
季度結束,確實是一個好的時間點。適合總結和糾偏,重新思考自己的管理。
但是也有人說,管理好複雜,而且不性感,太難了。能不能不做呢?
不做也可以。那經營得好不好,就要靠運氣了。
其實,有些事情我們必須做。盡管它很難。但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有的讀者問,那你能不能分享一下,你們自己是怎麼做管理的?
你問了,那我也只能厚著臉皮嘗試回答一下。我們這家小破公司的管理制度,是通過目標管理(公司所欲)、薪酬體系(員工所欲)、考評制度(上下同欲)來實現的。
為了能更好地講清楚,我還畫了一張圖:
我和你分享一些思考,希望對你有啟發。
1 531,定目標
關於組織的戰略,我之前和你分享過,就是531。
看5年,想3年,認認真真幹1年。
5年之後,想想世界會發生的變化。3年之後,想想公司要發展到什麼地步。然後反推1年,這1年具體要幹什麼。
從戰略,落地到管理,其實就是這具體的1年。
作為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戰略,翻譯成目標。為了幹好這1年,到底需要定什麼樣的目標。
這就是目標管理。而目標管理的方法,我們自己用的是OKR。
O,就是Objectives,目標。
這個目標,應該能反映公司的戰略意圖。這麼說,可能還太抽象了。
如果再具體一點,就是公司非常渴望的事情,1件能比得上10件的事情。
比如,你為了公司能健康發展,需要有穩定的現金流,擴大收入。
那麼這個O就應該是:收入持續增長。
但是,有了目標,顯然還不夠。還要有KR。
KR,就是Key Results,關鍵結果。實現這個結果,才能說明目標完成。而這個結果,應該是有具體數字的。
因此,在收入持續增長這個O的下面,應該也有一條KR,比如:公司總收入,從4000萬到8000萬,增長100%。
這是公司層面的總目標。
然後,往下層層分解,承接。
怎麼分解?上級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是下級的目標(Objectives)。
也就是說,下級這時的目標(Objectives)就是:幫助公司的收入,從4000萬到8000萬,增長100%。
然後,根據他自己所在的部門和業務,再去設定他自己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
這就把一個大目標,逐級分解成為了小目標和對應的關鍵結果。
這個過程,就是目標管理。
我們也叫作:承接和對齊。也可以叫作:力出一孔。
這樣,公司的戰略意圖才能落地,大家才能圍繞著目標幹活。
因此,每年我都會讓小夥伴們,根據公司的戰略,思考自己的3-5條OKR。
在這裏,我還得多說一句,OKR,有自下而上的空間,如果員工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也會允許,保持目標的靈活度和公司活力。
但是,盡管如此,每年我還是會強制要求他們,寫一條OKR,這條OKR是關於個人成長。
因為我希望每一個人,在一年結束時回顧自己,真的能有一些改變和提高。
怎麼說呢,公司戰略是很重要,但是自己的成長也很重要。有時稍不留神,就會放松自己。這也算提醒和逼著大家,要不斷成長。
這是關於531和定目標。在公司層面,先想清楚自己要什麼。然後分解下去。
現在,你可能對於“目標(Objectives)”有點感覺了。但是“關鍵結果(Key results)”呢?
這個具體怎麼定?還是有點模模糊糊。
沒關系,我們繼續。
2 指示、補充和對沖
我們還是以剛剛講的為例。
假如你是一名銷售總監,現在你有了一個目標(Objectives):幫助公司的收入,從4000萬到8000萬,增長100%。
那麼,應該怎麼定自己的關鍵結果(Key results)呢?
指示、補充和對沖。
什麼意思?我們一個個看。
1,指示作用。
第一條KR,應該有指示作用。讓自己有清晰的方向。
公司要從4000萬到8000萬,增長100%。作為銷售總監,你分析了公司的客戶,發現要完成這個目標,應該要多發展40個客戶。
所以,KR1:發展40名新客戶。
有具體數字,可衡量,能指示自己。很好。而且非常清晰,這樣大家就不會扯皮了。
2,補充作用。
但是,只拓新,可能還是不夠的。公司的收入要增長,但這個收入,肯定是要良性增長。
怎樣算是良性的增長?
除了新客戶的拓展,應該還有老客戶的複購。根據自身的業務情況,複購的比例,應該不低於30%。這樣才算比較健康。
所以,KR2:老客戶複購比例不低於30%。
3,對沖作用。
有了指示和補充之外,可能還是不夠。
為什麼?
因為不管是拓新還是複購,都是要讓客戶掏錢買東西。但是,如果你為了完成這個數字,欺騙用戶,過度承諾怎麼辦?
你完成了結果,但沒有實現組織的目標,這不行。
所以,還需要一個對沖的關鍵結果。
因此,KR3:0客戶投訴。
否則,可能就會出大問題。
你發現了嗎,這時,作為銷售總監,我們就制定出了一條完整的OKR。
O:幫助公司的收入,從4000萬到8000萬,增長100%。
KR1:發展40名新客戶。(指示作用)
KR2:老客戶覆購比例不低於30%。(補充作用)
KR3:0客戶投訴。(對沖作用)
到這裏,我們才算完整地分解完目標。
然後呢?然後就可以去幹活了。
接下來就是:AP(Action plans),行動計劃。
3 有策略地完成工作
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就是你的行動,到底有什麼樣的計劃。
謀定而後動,然後在工作中隨時調整。
其實,行動計劃(Action plans),就是根據不同的顆粒度,不斷計劃和覆盤。
這個不同的顆粒度,就是年度戰略、季度計劃、每周調整。
我們也一個個看。
1,年度戰略。
年度的目標,當然需要有年度的戰略完成。這就需要我們有清晰地思考。
怎麼思考?
我曾經和你分享過一個方法:基本盤+創造性方法。
基本盤,就是你能想到的方法。
比如發展40名新客戶,根據市場自然增長,可以順利拓展30名,這就是基本盤。守住,拿穩。完成目標就有了基礎保證。
那還有10名新客戶呢?這就需要創造性方法。
從競爭對手那裏搶過來嗎?還是要找到新的空白市場?不斷嘗試。不斷創新。
在一年的時間裏,先檢查基本盤是不是守住了。守住了,就大膽地去創新。
2,季度計劃。
季度,要盯緊數據。
因為數據會告訴我們,我們的計劃對不對。
原來的目標,完成了多少?
為什麼有差距?如果少,是什麼原因,怎麼彌補?如果多,哪裏做對了,怎麼擴大戰果?
用數據,來確認方向。
3,每周調整。
1年有52周,調整和疊代的速度夠快,離實現目標就越近。
每周分析三件事情:繼續做,停止做,開始做。
做對的,繼續。
做錯的,停止。
沒做的,開始。
我經常和公司的小夥伴說,我擔心的其實不是大家不工作,而是瞎工作,沒有策略地工作。
方向錯了,跑得越快,錯得越離譜。
所以,要有計劃,要有策略。
4 每個人有三筆錢
前面講的,是目標管理的內容。
目標管理,更多是公司所欲,組織想要的東西。
但是,員工想要什麼呢?
非常實際的一點,是薪酬。
談目標,但是不談錢,那是耍流氓。所以,薪酬體系,每個人應該有三筆錢。
年薪 = 工資 + 獎金 + 年終獎
工資,是發給責任的。
每個月,大家都會拿到固定的工資,天經地義。承擔了責任,付出了努力,就應該拿到工資。
那獎金呢?
獎金,是發給超額業績的。
獎金,用來更好地激勵。當員工實現了超預期的結果,當然也應該拿到超額獎金。
那年終獎呢?
年終獎,是發給行為和價值觀的。
有很多公司,年終獎是隨便發的,看心情。其實不對。
就像前面說的,有些人為了完成業績,可能會不擇手段。所以,需要一筆錢,作為對沖。
這筆錢,一般是年終獎。
如果不誠信,如果傷害客戶,年終獎是要扣掉的。
有業績激勵的油門,也要有年終獎的剎車。
這是每個員工,都應該有的三筆錢。
5 這三筆錢,應該怎麼發?
那麼,三筆錢要怎麼發呢?
根據不同崗位的特點,調整三筆錢的具體比例。
在任何一家公司,都基本有這三類崗位:STO
S=Sales,也叫業績責任崗。比如銷售,比如BD。
T=Technology,也叫專業能力崗。比如編輯,比如工程師。
O=Operation,也叫支持服務崗。比如財務,比如行政。
每個崗位的分配比例,是不一樣的。
S,業績責任崗,是什麼樣的比例?
一般是6:3: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60%是基本工資,30%是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20萬:
那麼他的工資就是12萬(20萬×60%=12萬),平均一個月1萬。
業績獎金是6萬(20萬×30%=6萬),平均一個月5000。
年終獎是2萬。(20萬×10%=2萬)
T,專業能力崗,是什麼樣的比例?
一般是8:1: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80%是基本工資,10%是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30萬:
那麼他的工資是24萬,平均一個月2萬。
業績獎金是3萬,平均一個月2500。
年終獎是3萬。
O,支持服務崗,是什麼樣的比例?
一般是9:0:1的比例。
也就是說,如果把年薪分成10份的話,90%是基本工資,不設業績獎金,10%是年終獎。
比如他的年薪是16萬:
那麼他的工資是14.4萬,平均一個月1.2萬。
年終獎是1.6萬。
那麼,為什麼STO三個不同的崗位,是這樣的分錢比例?
這是看距離業績和收入的遠近。
因為離收入越近的人,比如銷售,就需要更多的獎金部分,激勵他們創造業績。
而離收入相對遠的人,比如行政,就需要更高的固定工資,給他們安全感,用更穩定的心態做好支持工作。
所以,這就是在我們這家小破公司,給大家分錢的邏輯。
但是,這就夠了嗎?
6 考核的三個維度
還不夠,組織還需要考評體系。
目標管理,是公司所欲。薪酬體系,是員工所欲。
中間,其實還需要一個考評體系,把公司和員工連接起來,上下同欲。
那麼,要考核什麼東西呢?
三個維度:
目標完成度,如何完成的,以及和其他人的相對性。
什麼意思?
1,目標完成度。
這一點,應該很好理解。一開始的3-5條OKR,完成得怎麼樣了?
雖然很多人說OKR不考核,但還是應該要看看。
完成度,應該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2,如何完成的。
還是那句話,我們不僅要完成工作,還要有策略地完成工作。
完成了銷售業績,這很好。但如果是每天陪客戶喝酒,喝到去醫院掛水,那就不太好了。
我們希望的,還是能不斷琢磨更好的方法,高效完成工作。
而除了方法論,還有價值觀。
價值觀,不是掛在墻上的,不是掛在嘴邊的,是真的要考核的。如果為了完成業績,真的傷害用戶,殺雞取卵,那一定不會有高分。
3,和其他人的相對性。
為什麼還要和其他人對比呢?
這是一次校準和拉齊。
因為有不同部門的同學,每個人也有不同的目標,需要擺在一起,看看到底完成得怎麼樣。
總有人,是相對好的。也總有些人,是相對差的。
作為管理者,一定要心裏有數。把標準拉齊。
那拉齊之後呢?
然後,你才能最後打分。
7 業績面前,人人平等
打分,要怎麼打?
我會根據271的原則,給團隊的每個小夥伴打分。
你可能問,為什麼要用271?
因為對於組織來說,需要有一定的壓力,和活力。也是讓大家清晰地知道,組織對於自己的客觀評價。
10%的人,會得到2.5分。也就是不合格。
在管理上,我們很想做好人,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我們要敢於說優秀,更要敢於說不合格。這也是成為成熟管理者必經的一步。
不合格的人,理論上沒有年底的年終獎。
但是,打2.5分,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還是讓員工認識自己,並且幫助他提升。這一點上,不要本末倒置。
70%的人,會得到3.0和3.5分。也就是合格和良好。
這一部分的同學,一般會拿到大部分,以及全部的年終獎。
那還有優秀的20%呢?
20%的人,會得到4.0分。也就是優秀。
優秀的同學,最終拿到的年底獎金,會超過100%。可能是120%,130%,150%,或者更多。
為什麼?
因為優秀。
我想說的是,在一個組織裏,不應該看“關系”,而應該看“業績”。
業績面前,人人平等。
並且讓業績優秀的人,拿到更多的回報。
8 反求諸己
這就是我們這家小破公司的管理制度:
目標管理(公司所欲),薪酬體系(員工所欲),考評制度(上下同欲)。
我知道,可能有人看到這裏,也許會問一句:
既然如此,那你們自己到底管得怎麼樣?
坦率地說,也就那樣。
別人有的毛病,我們也有。一會解決這個問題,一會兒解決那個問題。努力做吧。
我很喜歡一句話:反求諸己。
我在私董會機構“領教工坊”,帶領一個十幾位企業家組成的私人董事會小組。
領教工坊的口號就是“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意思就是,擺好姿勢射擊。沒有射中目標,不要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要研究自己的射擊姿勢是否有問題。
管理者,如果沒有做好,還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做管理,其實從來沒有“你應該怎麼樣”,更沒有“他應該怎麼樣”,只有“我應該怎麼樣”。
最後的話: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所以,你現在應該有一個感受,做管理,確實挺難的。
要有管理制度,要有管理方法,還要有管理心力。
我自己的體會是,盡管會花很多時間打磨流程,盡管會花很多時間糾偏改正,盡管會花很多時間和員工溝通,但是這些“盡管”,都是值得的。
否則,總有一天,你會面臨很多很多“怎麼辦”。
那個時候才想起管理,可能就來不及了。
最後,我和你分享一張圖片吧,我自己非常喜歡。
是的。很多事情,會讓你覺得麻煩,困難。
但是,難走的路,從不擁擠。
劉潤 2022-04-04(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