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我在個人價值觀比較微妙的轉變就是,決定『關心外在少一些,關心自己多一些』。
「關心外在少一些」指的是對於比較大的事件(如國內政治、總經、個經),我會減少關心。這有三個原因,首先是我感覺自己關心的已夠多,但這部份的關心,常讓我有無力感,甚至是些許的憤慨,而這聽起來很傻,你去關心自己沒有能力改變的事,結果還換來了很糟的心情。
第二個原因是,現今的資訊爆炸,加上通訊軟體的進步(如Line、各類app),讓你感受到時間愈來愈少,這種狀態下,再拿寶貴的時間去關心你無法改變的事,就很不符合經濟效益。
第三個原因是,在朋友聚會時,很容易引起爭執的,常是對不同政治事件的看法,在我看來,與其多聊國家大事,還不如多聊風花雪月。
另一個要轉變的心態是,要「關心自己多一些」。
首先是,隨著年紀愈大,你會發現,最重要的永遠是自己與家人,而關心自己多一些,指的就是將對外的注意力,轉移更多到自己家人的身上。
化為具體,就是思考如何讓自己家人的生活更好,講的通俗,就是思考去獲得更好的收入。而在投資過黃金、外匯、股票、債券、房地產……後,我認為由自身的能力出發,最適合我的還是創業,創業一旦做對了,才能讓你真正脫貧。
峰仔的人生觀一直是,錢不是目的,但你人生多數的目的,都必需透過錢來完成。舉例來說,你想給家人更好的生活、想要體驗世界更多、想要過上無憂的退休生活……基本都必需有足夠的錢才能完成。
然而華人又以虛偽著稱,因為你會發現大家都想賺更多的錢,偏偏又有很多人跟你說錢不重要,他們會告訴你親情、友情更重要。但講老實話,你沒有錢,連柴米油鹽這種小事都會影響親情,你沒有錢,連跟朋友聚會都不想去。
所以「關心自己多一些」,談的除了是自己與家人外,化為具體,就是必需思考如何去獲得更好的收入。因為過了40歲後,你會發現,不同朋友間的生活品質差異,其根源並不是誰的心態更好,而是誰的收入更多。
其實我這篇文章所談的主旨,有些類似『斷捨離』的心態,就是捨棄外在,而往內看。但我並不是鼓勵別人不向外看,而是以我現階段來說,當自覺外在看得夠多後,就會慢慢地想回歸自我。
這種觀念上的三段式也常在人生中發生:你年輕時只關心自己,但隨著年紀增長,會開始關心外在,等到都看開了,又會回歸自己。只不過,第三階段和第一階段的『關心自己』並不相同,第三階段是起於了解,而終於豁達,但第一階段只屬於無知。
也因此,將來我還是會鼓勵自己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去探索世界,至於要何時回歸初心,其實在生命中的某一天,心會自動告訴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