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工業設計組最新案例:老娘舅餐具設計
華與華 2020-05-15(原文出處)
本篇文章,小編也為大家準備了案例講解的音頻,以輔助閱讀,請點擊下方音頻按鈕收聽音頻講解。
大家都知道,華與華是一家戰略營銷咨詢公司,但華與華還有一個牛逼的工業設計組,知道的人就很少,牛小灶標志性的牛角鍋和人本爆火的1986“人字頭”鞋,就是出於我們工業設計組的手筆。
所以,如果有一天華與華成為中國頂尖的工業設計公司,你也千萬不要奇怪。
今天給大家展示的老娘舅餐具設計,就是華與華工業設計組的最新案例。
餐具設計的目的,一是提升使用體驗,二是提高運營效率。
首先,使用體驗又可分為視覺體驗和人機工程:
視覺體驗即美感,餐具設計必須美,既有單個的器物之美,又有組合之美;既要提升菜品豐盛感、為菜品增色增彩,又要提升層次感,各餐具間搭配合理、主次分明有層次。通過有美感的設計,提升品牌檔次感。
而人機工程在本次設計中簡化來說即“手感”,即餐具與人體的尺寸、形狀及用力是否配合,用起來是否順手和方便;另外,還有安全問題,使用過程中不要造成燙傷或掉落。
第二,運營效率是餐具設計重要的評判指標和設計依據,提升運營效率,就是降低成本。餐具設計必須把降低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使用成本、管理成本、耗損成本和儲存成本作為設計的目的。
我們先來看看華與華設計的老娘舅新一代餐具與老娘舅舊餐具的對比:
▲華與華設計前vs華與華設計後
華與華設計之後的餐具在使用體驗和運營效率上的5大提升:
1、米飯碗:結合中國傳統碗型美學設計,更具美感;更適合單手端取,有手感的同時更防滑、更安全;在提升了菜品份量感的同時,還減少了二次添飯的作業成本;總體空間利用率提高了60%。
2、主菜碗:形制設計更能凸顯主菜的價值感,提升主菜的豐盛感;同時,通過配套產品的通用性設計,既減少了生產成本,也提高了門店的運營效率。
3、小菜碟:污漬殘留的幾率降低 75%,空間利用率提升16.7%。
4、燉蛋盅:導熱性能更佳,減少因加熱過久造成的開裂。
5、餐具總重量減少21%,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減小了顧客取餐及員工送餐、收桌的壓力。
那我們是怎麽做到的呢?下面為您詳細介紹華與華是如何用三現主義為老娘舅設計餐具的。
通過去到現場、看到現物、發現現實來盤點現狀,從現場、現實、現物出發,以餐具的使用場景為依據做設計,不僅要考慮顧客的使用體驗,更要考慮運營效率及店員的使用體驗。
現場
我們畫了一張餐具使用路線圖,來說明餐具在門店現場流轉的全過程,可分為2大部分:顧客使用現場和員工使用現場。
現物
以老娘舅目前用得最多的第五代餐具為例,盤點老娘舅的餐具,共有9大類25種,我們本次設計的是主套餐餐具及兒童餐具。
現實
我們把顧客使用現實及員工使用現實的每一個環節的動作、問題或需求都分點列出,總結了12大問題及需求點:
下面就根據三現主義總結的問題及需求點,為你逐個講解米飯碗、主菜碗、小菜碟、燉蛋盅、餐盤和兒童套餐的設計。
不過在開始單個產品的設計之前,我們首先要考慮這套餐具的整體色彩搭配,這是打下基礎的第一步。
我們前面講到餐具要適宜現有的菜品特色,烘托菜色,所以我們在門店做了餐具顏色選擇的對比試驗:
▲白色小菜碟vs黑色小菜碟的盛裝效果
▲不同顏色餐具中米飯的盛裝效果
通過對比實驗,我們得出三個結論:
1)老娘舅的米飯用的是不雜交、不轉基因的江南原生小粒米,米粒本身泛著淡淡的乳黃色,這種米飯用黑色碗盛裝更能顯出質感;主菜、小菜,都是黑色容器更顯菜色(但海帶絲適合白色碟)。
2)燉盅沿用白色,作為調劑色,避免整體擺盤過於沈悶;
3)當有三個小菜時,采用“二黑一白”的搭配。
米飯碗的設計
米飯碗的設計有2個最主要的要點:一是碗型,二是大小。
首先是碗型的選擇,中國有幾千年的碗形製作和使用經驗,我們不可能脫離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自己憑空創造一個,所以我們首先從歷史中找尋經典的米飯碗碗型。
我們研究了各朝代典型碗型及特征,根據器物碗口、碗腹、碗底、碗足的不同,可分為7大類,如下圖所示:
我們從這7類不同碗型中采用黑色進行建模、篩選,不僅從美觀性考量,在篩選時把疊放的空間利用率也作為一個評價要素。
我們前後一共進行了6輪建模,每版都3D打樣出實物進行對比。
經過對比試驗,我們認為結合了宮碗與雞心碗的形制特征的這款碗型經典大氣,是最佳的碗型選擇。
碗型確定了,第二個難題是碗的大小。
衡量碗的大小主要依據三個數據:口沿直徑、整體高度、厚度。
關於碗的大小有2個考量維度和判斷標準:一是要符合人機科學,即產品與人體的尺寸、形狀及用力是否配合,產品是否順手和方便使用;二是需要提高菜品的豐盛感。
在思考如何符合人機科學方面,我們主要從歷史數據、飲食習慣和生理結構三個方面著手進行研究。
1)歷史數據:碗的形制(口徑、高度)的歷史數值範疇。
我們研究了從先秦至清代各時期碗型的高度、口徑的取值範圍,得出一個研究結果,碗的高度基本值範圍為5-9cm,口徑的基本值範圍為12-18cm,這是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經過歷史檢驗的合理的大小區間,我們把這個作為一個參考數據。
▲數據來源:張予林,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陶瓷碗類造型的發展演變研究》,2010
2)飲食習慣:符合單手端取的使用方便性。
我們至今在使用碗的時候,還保留著祖先留下來的這些席地而坐時的動作——將碗從餐桌端在手里,方便使用者將食物撥入口中。
我們在門店觀察中也注意到很多顧客會端著飯碗吃飯,所以設計時要考慮單手端取的使用方便性。
3)生理結構:從生理結構研究適用性。
根據生物學數據,人類手掌長度約在16-20cm之間,拇指與中指的距離為20cm,手掌寬度約為7-19cm(東方人生理的一般數據)。兩手合圍,直徑約為9.5-12cm。也就是說,將碗的直徑做成9.5-12cm以內,是最適合我們一只手端取的。
而我們飯碗的高度,一般是碗的直徑的一半,最多也不會超過7cm,這正是大拇指的高度,這樣,我們能正好用拇指扣住碗沿。
綜合這三點,取其合集,我們得出在碗的高度在5-7cm,口徑在9.5-12cm這個參考區間。
第二個維度是提高產品豐盛感。餐具是為產品服務的,尤其是作為餐飲業來說,產品呈現給顧客需要體現其豐盛感和價值感。
所以我們在這個區間基礎上,把口徑適當加寬,並且調整了碗底部的線條,使之裝上米飯更加飽滿豐盛。
調整過後的米飯碗不僅拿在手里大小適中、適合單手拿取,也體現了產品的豐盛感。同時,老娘舅的米飯是可以免費續添的,這個大小符合一個成年人一餐的飲食標準,一頓吃完剛剛好,減少了二次添飯的作業成本。
除了以上2大要點,我們還在碗口口沿做了加厚處理,防止清洗和擺放過程的碰撞破損;在碗的側面,增加了波紋設計,既能防滑,拿在手上也更有觸感;碗底增加“舅”字LOGO,強化品牌。
除此之外,還在碗底部,設計了一個小的缺口。不要小看這個缺口,它可是“小缺口、大作用”:
1)為了防止碗底和桌面形成氣壓,自動漂移;
2)能在保溫過程中更好的傳導熱量,還能減少因為加熱過久造成的龜裂;
3)不易存水,防止水漬存留。
同時,我們在設計的時候還充分考慮其疊放的功能性,做到易收納、易拿取、更穩定,提高疊放穩定性、減少儲存成本。
並為此做了摞放測試,同一高度下,原先能擺放15個碗,現在能放24個碗;在實際使用的籃筐內,原先能放 45個,現在能放72個,空間利用率提高了60%。
這就是老娘舅米飯碗設計的6大科學,每一步都機關算盡,每一個線條都經過仔細推敲,每一個功能都有實際要解決的問題。
主菜碗的設計
主菜碗的設計首先明確其目的,根據目的做設計方案:
1)讓主菜更突出;
2)讓菜品顯得更豐盛;
3)讓整個套餐層次更豐富;
4)提升檔次感、儀式感。
我們在進行消費者調研和市場走訪時,發現老娘舅之前的主菜餐具最主要的問題是不夠突出、顯得量少,可以對比其他快餐品牌,這個問題更加突出。
所以,首先我們選用了源於歷史悠久的煲及砂鍋的形制,更能凸顯主菜的儀式感、價值感;同時造型上跟其他輔菜區別開來;並且與其他餐具搭配得宜,讓套餐整體更有層次感。
第二步,對比原來的餐具,我們放大了它的口徑尺寸,同時為了保證主菜的豐盛感,我們也對底部做了加厚處理,這樣盛上菜品會顯得更加豐盛。
第三,在碗的側面,增加了波紋設計, 既美觀又防滑。
第四,同樣在碗底部,設計了一個小的缺口,這和米飯碗底部的小缺口是一樣的原理。
第五,碗底增加“舅”字LOGO,專屬識別,強化品牌。
並且,在門店後廚實踐中了解到,米飯碗和主菜碗的保溫蓋最好能通用,所以我們把這點也作為設計大小的考慮要素,保證了米飯碗和主菜碗能通用一個保溫蓋,既減少了生產成本,也提高了門店的運營效率。
小菜碟的設計
根據我們前期的三現主義調研,小菜碟的設計要滿足3個需求:
1)不易顯髒;
2)通用性強;
3)不易開裂。
首先,我們把購買的各式小菜碟樣品帶到門店,進行老娘舅現有各種小菜產品的盛裝試驗。
▲以蛋餃為例
我們通過實際盛裝對比試驗,發現除了海帶絲,黑色更顯小菜菜色,所以除了海帶絲用白色碟,其余小菜用黑色碟。二來,黑色更加耐髒,不易留下污痕。
第二,我們在前期實地調研中發現原小菜碟把手處手柄易髒,形制較深的小菜碟更易開裂、損耗率高。
基於這些觀察和需求,我們選擇了淺底四角形制的小碟,有四個拿捏的位置,污漬殘留的機率降低 75%。
並且,通過實際測試,證明這種淺底方形的造型通用性更高,適合裝所有目前已有的小菜,包括蛋餃、雞翅、海帶絲、西蘭花等。同時,淺底造型的開裂率,小於較深形制造型的開裂率。
第三,同樣也在碗底部,設計了一個小的缺口。
在同樣的高度下,原先能放30個,現在能放35個,空間利用率提高了16.7%。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小菜碟是市面上已有的產品,通過試驗對比下來它作為老娘舅的小菜碟非常合適,且工藝成熟,所以我們沒有進行再創造,好的東西就直接拿來用,知道什麽東西好、好在哪,也是一種能力。
燉蛋盅的設計
燉蛋盅我們也沒有進行再創造,而是針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改善。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燉蛋盅易開裂的問題,經過門店實踐、店員訪問及與供應商交流討教,我們發現,這是因為長時間密閉加熱導致的報損率高,所以我們在底部加熱口做了加大處理,減少了加熱過久導致的破損,熱量的傳導也更加充分。
第二,底部的小缺口能在保溫過程中更好的傳導熱量,還能減少因為加熱過久造成的龜裂。
餐盤的設計
上面提到的餐具重量過沈的問題,很大原因是因為原來的餐盤材質為密胺,我們走訪日本快餐店時發現,大多數日本快餐店用的都是塑料材質的餐盤,在餐具用品市場也發現,主流的餐盤材質都是塑料,只是品質有區別。
所以我們更換了餐盤材質,改為木紋塑料材質,在保證質感的前提下,減輕了將近50%的重量;同時,在餐盤周邊加一圈黃邊,與品牌色相呼應,同時更加醒目。
就這樣,老娘舅新一代餐具就這樣誕生啦!
本次設計的第二個產品是兒童套餐餐具。
在兒童餐具的產品創意中,采用老娘舅的IP形象作為我們的輪廓造型,兼具趣味性與符號性。
接著,嘗試了各種內部區隔設計,最終選定了如下這一版。
首先,把蒸蛋放在左側、米飯等放右側,不僅是方便兒童將米飯撥入口中,更是因為蒸蛋容具較高,放在右側的話,小朋友容易夠不著其他菜。
其次,餐格的大小設計,需根據目前的兒童套餐各菜品(豌豆飯、蒸蛋、雞翅、西蘭花/包菜)的分量進行設計。所以我們選擇了這個"左蒸蛋、右米飯、四小格"的區隔設計。
第三,內部的圓角設計成適合勺子的角度,使角落部分的食物更容易用勺子挖取,尤其適合還不能熟練使用勺子的兒童。
第四,在餐盤兩側的背面設計了弧形凸起,拿取更加方便。
第五,在餐盤底部設計了IP卡通插畫,一方面是增強趣味性,小朋友吃完飯發現碗底還有驚喜;另一方面,是積累品牌資產。同時,黃白配色,也清爽活潑。(這邊需要提醒的是,目前的印色工藝已經很成熟,不用擔心印色工藝的安全問題哦。)
同時,我們還設計了配套的兒童餐勺。
在勺柄設計了IP形象,增加趣味性及積累品牌資產;同時勺柄尾端進行加厚處理,使得前後平衡,握感更加舒適;手柄設計短小、方便抓握;勺頭設計成扁平淺型,更適合3-8歲孩子嘴型,大小也剛好適合小朋友一口的食量。
跟舊兒童套餐餐具進行對比,從功能性上來說,新一代兒童套餐餐具“四合一”,操作更便捷,同時也減少了生產成本及儲存成本;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工業設計師和項目組成員不僅到門店體驗餐具所有接觸點,親手摸過餐具在店內使用的所有流程,收集一線店員的使用反饋及各餐具的破損率等信息,還到供應商工廠走訪,了解餐具生產的流程、技術、材質及成本。
為什麽要做這一步呢?因為對這些有初步了解後,在一開始就把“要能落地”這個因素考慮進去,一開始就扼殺掉不能落地的方案。
不僅如此,為了找到更好的餐具參考,除了買理論性書籍及圖冊、在國內餐飲店和餐具市場大量找參考外,工業設計師和項目組一行還特地到日本的大阪千日前道具屋商店街、東京合羽橋道具街進行市場走訪,買回來了很多不同碗形、材質、工藝、功能的碗及各大餐具生產商產品手冊。
“搜盡奇峰打草稿”,見過了好東西,才能做出好東西。
通過去到現場、看到現物、發現現實來盤點現狀,根據在現場、現實、現物中發現的問題及需求設定原則,依據這原則來解決問題。
同時大量找參考、借鑒成熟產品的成功之處,這就是華與華為老娘舅設計餐具時遵循的基本路徑。
設計每一個餐具的細節都有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都從成本、效率和使用體驗出發,都經過仔細推敲、打磨,並且在實際使用場景中經過檢驗,真正做到“無一處不是必有事焉”,這就是老娘舅餐具設計背後的基本邏輯。
沒有執行一切都是零。本次老娘舅餐具設計從提案到出街僅用了一個半月,目前已在上海靜安寺門店投入使用,進行實際測試及優化。
老娘舅去年3個月全面換新241家門店招牌,今年老舅速度更加快!老娘舅如此快速的執行速度不僅是對我們價值的肯定,也是對我們的信任,期待華與華工業設計組接下來為客戶創造更大的價值。
華與華 2020-05-15(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