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生孩子全怪高房價嗎?
每次說到人口問題,悲觀的前景總是讓人唏噓。以往說到為什麼大家都不生孩子了,房價太高的原因總能佔到留言的多一半。那麼生不出孩子真的要怪房價太高嗎?
數據顯示,是的。
如何更快吸收《峰言峰語》?想節省時間,先了解峰仔的分類方式唷! 連結:如何閱讀《峰言峰語》?
不願生孩子全怪高房價嗎?
每次說到人口問題,悲觀的前景總是讓人唏噓。以往說到為什麼大家都不生孩子了,房價太高的原因總能佔到留言的多一半。那麼生不出孩子真的要怪房價太高嗎?
數據顯示,是的。
昨天,我們講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組織,它汲取資源的方式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社會形態和文化風格。例如,羅馬和中國,一個是戰爭掠奪型,一個是農業生產型,結果呢?往淺的說,就是建築風格的巨大差異,一個是以大型的石質立體建築為主,一個是以木質的平面建築為主。往深里說,當羅馬的對外戰爭空間越來越小時,國家維持就越來越難,最終分崩離析。中國則可以通過自我生產不斷的進行重組,所以,王朝雖然會滅亡,但文明卻得以延續。
其實,這個道理,還可以用來解釋,現代社會中另一個現象 ,就是為什麼有很多小國還保留了君主制。比如,在法國南部就有一個小國,叫摩納哥,領土只有兩平方公里,差不多只有四個故宮那麼大,總人口還不到五萬。是世界上,倒數第二小的國家(倒數第一是梵蒂岡)。還有一個呢,叫列支敦斯登,面積160平方公里,也就比北京昌平區大一點,人口不到四十萬,是世界上倒數第六小的國家。
這種小國的存在,我們生活在中國是很難想像的,我們是大國,他們太小了。可是,你可別小看這兩個小國,他們在世界人均GDP的排名上非常靠前。摩納哥的人均GDP有17、8萬美元,也就是一百多萬人民幣,是美國的好幾倍。
還記得很多年前,我看過一本書,是一位西方學者寫的,具體哪本我已經忘了。我印象很深的一段,是說,中國的皇帝非常仁慈,特別珍惜民力。而西方那些君主就不行,奢侈無度,濫用民力。為啥這麼說呢?他的依據是東西方古代的建築風格。
你看,西方古代,比如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一般都是石頭建造的。比如,雅典著名的那個帕台農神廟,平面佔地面積雖然不大,差不多等於半個足球場。但整個神廟最高處有19米高,廟身是由四十多根大理石柱子支撐起來的,每一根有十米多高,將近兩米來粗,每一根都差不多是80噸重。後來的「羅馬斗獸」的規模就更大了,有五十多米高,可以同時容納九萬人,跟咱們中國的鳥巢一樣。羅馬城裡還有什麼凱旋門、萬神殿,都是石頭建築,這種建築成本,可想而知,非常高昂。
最近,我們節目策劃人李子暘推薦我讀了一本書,劉守剛老師的《中國財政史十六講》,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本以為是很枯燥的學術書,但是,看進去之後,才發現別有洞天。這本書顛覆了過去我們對「財政稅收」這個話題的基本理解。
所以,這一周我將用五天的時間,為你介紹這本書給我的啟發。
顛覆在哪兒呢?過去,我們總覺得,財政稅收,就是政府從民眾手裡提取財富,重要的話題,無非是三個。第一,稅收多還是少,不能收多了把老百姓逼急了,要輕徭薄賦。第二,政府怎麼收,才能更加公平和高效。第三,收稅的過程中,怎麼避免腐敗。
2017,世界財富分配再次逼近危機臨界點,首先爆炸的會是誰?
首先我們需要探討一下經濟發展不平衡、財富分配出現分裂這種情況,從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兩個方面,到底會怎麼削弱經濟增長?
在我看來,人類發展的歷史概括起來,就是在做兩件事:一是創造財富,二是分配財富。經濟增長這套理論主要是解決人類怎麼去創造財富;政治體系負責分配財富。
以前我們的節目,介紹過一種銀行,叫伊斯蘭銀行,主要分布在那些遵從伊斯蘭教法的地區。這種銀行和我們常見的銀行最大的不同,是它沒有利息。為啥?因為《古蘭經》規定,利息是不合法的收入。
這個很好理解,在中國古代,在歐洲中世紀,靠賺利息生存的人,也就是放高利貸的人,名聲也都不好,因為當時社會的普遍觀念是靠利息生存的人是不勞而獲嘛。只不過,伊斯蘭教把這種社會普遍觀念變成了嚴格的教法而已。
那問題來了,沒有利息,銀行靠什麼賺錢呢?過去的一些經濟學教科書里提到這個例子,反而是用來證明,利息是不可能被消滅的。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政治動物。有人扎堆,就有政治。想過平安、幸福的日子,跟人有關、跟國家的關係更大。建立怎樣的國家,才能過上好日子?先哲們有的專門寫書,流傳下來;也有的思考什麼是壞日子、發出警告。
這篇清單,展示的就是先哲們對於「人類怎麼才能過上好日子」的思考。看懂了它,你就從根本上洞察了政治、理解了世界。
學員提問:中國的經濟總量足夠大了,但為什麼總被個別外部因素(比如美國稅改、加息)的微調牽著鼻子走?是理論不自信還是過度解讀?
宋鴻兵老師:
一個國家它對全世界經濟影響力的大小,並不是取決於國家靜態的經濟總量,而是取決於一種流量。這個問題我想用一個簡單例子來說明,就是定價權。
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從數據分析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突破點
生產力 vs 購買力
中研院經濟所的楊子霆助研究員,分析實際數據發現: 實質 GDP 僅能反映國內生產數量,不代表國民消費能力,特別是近 15 年來,臺灣經濟仰賴「資通訊產業」出口,其生產品價格在全球競爭下越來越低,而大眾想消費的民生物品,卻因「原油價格上漲」越來越高,這造成「實質薪資」的成長大幅落後「實質 GDP」的成長。若要突破關卡,強化發展以人才價值為主的產業,是改變現有困境的方向之一。
如果你錯了,哪些會讓你錯上加錯
危機公關,是一個團隊能力的重要體現。危機處理得好,能為公司及時止損;處理不好,則會「越描越黑」。互聯網時代,什麼才是好的危機公關?企業具體該如何做呢?
「得到」作者劉潤的這篇清單,拆解危機公關的本質,10條建議,供你參考。
美是什麼?
最近我讀了一本很老的小書,是美學家朱光潛先生在1932年寫的一本小冊子,叫《談美》。篇幅不大,但是堪稱經典。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從中得到的幾個啟發。
我們經常說一句話,叫距離產生美。離我們遠的東西,才可能是美的東西。這符合我們的日常經驗。
1. 問一個問題:什麼是合同?很多人都覺得,合同就是契約嘛,就是我們小時候說的「拉鉤上吊,一百年不準變」嘛。一旦簽訂,不管合理不合理,都是對雙方的約束。
2. 但是創業幾年,我的理解正好相反。你想,如果一個合同,利益安排不合理,即使白紙黑字簽了字,那又怎樣?對方可能會毀約,可能會在執行中打折扣,可能會以後永遠不再跟你合作。你在這張合同上佔到的所有便宜,都會在未來還回去。
今天,美國總統特朗普首次訪問中國。雖然飽受爭議,但不得不承認,不論是作為總統,還是地產商,他都是一位頂級談判高手。他具體是如何做的?有哪些技巧?這篇清單為你一一拆解。讓你不僅提高談判能力,更看懂這位美國總統的所作所為。
1. 談判中,最重要的不是你,而是你的對手。先搞清楚三個問題:一,對方的核心需求和底線;二,我的需求和退讓的邊界;三,他和我的利益交集在哪裡。
第三次全球化
最近,清華大學的魏傑教授,在多次演講中都提到一個概念,叫「第三次全球化」。什麼意思?這個提法很新鮮。
第一次全球化好理解,從哥倫布發現美洲算起,一直到二戰後,主要是歐洲人主導的向全球殖民的過程。
什麼崗位最利於你發展?
今天,我們討論組織中最詭譎的一個東西:信息,也可以叫知識。這些概念,你聽起來文縐縐的,但你必須要了解它們,因為組織裡面的好多事情都是由信息的分布情況來決定的。比如,上級和下屬的權力配置關係,就是誰應該擁有更多的權力。在很大程度上,這都是由信息的分布狀況決定的。
是自我提升,還是自我沉迷?
1. 前兩天我提到了一個詞,叫「溫和專制主義」。什麼意思呢?
簡單說,就是我不強制你,但是我設定一個因素,利用你人性的缺點,你自己主動去做我希望你做的事。
1、我會常推薦羅輯思維的原因,就在於觀念上比較接近,所以我其實也不太喜歡左派的,因為流於空談且沒有自我犧牲的精神,若世界按這類人的意志成形,最後反而會導致了更大災難。其實台灣的假左派愈來愈多了,差別在於,台灣沒有人批判這些左派的虛偽。
2、托馬斯.莫爾 在1533年被英國國王亨利八世砍頭而死,原因是他是個虔誠的教徒,不肯對英國國王宣誓效忠,死前他說:「任何一個人,哪怕他是個奴隸,只要他肯付出代價,那他都能得到自由。」身為一個左派,首先你必需具備托馬斯.莫爾這樣的聖徒精神。
2、羅伯特.歐文看不慣英國資本主義的醜陋,於是在1824年,在美國的印第安那州花了20萬美金,買了8英畝土地,召集了一群人開辦了一個新和諧村,他想知道,在沒有私有制與資本主義的運作下,倒底有沒有辦法運作一個社會。身為一個左派,你必需擁有歐文這樣的實驗精神。
1、2011年台灣教育部公告,只要任何老師和學生發生戀情,就必需終止他的教育資格,因為在權力之下,難有百分百的自由意志。
2、即使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靜靜的頓河》作者肖洛霍夫,在1938年蘇聯的大肅反時代,史達林保護了肖洛霍夫,肖洛霍夫講了個有趣的故事。
3、1936-1938年的莫斯科大審判,被告們不斷地辱罵自己與家人是人渣來配合總檢查長維辛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