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一定要了解一本古典著作,那肯定是《論語》。我們邀請了「得到」App《熊逸書院》的主理人熊逸寫作了這張清單。

1. 《論語》在西漢有三個版本,張禹用其中《齊論語》、《魯論語》兩個版本參照,編訂出一個新版,用來教年僅七歲的皇太子。三個版本很快失傳,只有張禹的改編版——稱為《張侯論》——風行天下。最近,隨著失傳已久的《齊論語》的發現,張禹的改編究竟做了怎樣的手腳,這個千古疑案應該很快就會破解了。


2. 《論語》的「論」的正確讀法是lún,讀二聲。因為它是通假字,通「倫理道德」的「倫」,而這個「倫」在古漢語里有「條理」、「整理」的意思。《論語》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零星做的筆記,當時非但沒有著錄成書的意圖,就連整塊文章都算不上。等孔子死後,不知過了多少代,後輩弟子把各種筆記編輯整理成有條理的一部語錄集,所以取了《論語》這個題目。


3. 《論語》在漢朝還只是小孩子的入門讀物,後來隨著孔子的地位被越捧越高,《論語》的地位也就一路扶搖直上了。


4.《論語》適合小孩子學,除了淺顯之外,更重要的是生動。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一部《論語》就像是孔子學園裡的小視頻合輯,孔子和他的學生們活生生地在一起講學問、發牢騷、鬧矛盾、聊吃穿、碰釘子,還在背後說別人小話。


5. 用《論語》來代表儒學並不恰當。儒家最根正苗紅、最高級的經典並不是《論語》,而是「五經」,即《詩》、《書》、《禮》、《易》、《春秋》。孔子「述而不作」,他並不是新思想的發明家,而是以「五經」為代表的周代官方學術的傳承者。孔子的地位,原本是寄附於「五經」的。


6. 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六十一歲的朱熹在臨漳做官,負責刊行「四經」和「四子」兩套書。「四子」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四書」,朱熹原本是把它們當做「子書」的。在傳統圖書「經、史、子、集」的四大分類里,子書的地位低於經書。


7. 朱熹原本給「四書」排的順序,由淺入深,先後是《大學》、《論語》、《孟子》、《中庸》。但《大學》和《中庸》篇幅很短,後人為了編排方便,就把這兩部書排在一起,形成了我們現在熟悉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順序。


8. 「四書」的編定可以說是絕大部分讀書人的福音,因為比起「五經」,「四書」簡直容易得不像話。科舉當然也考「五經」,但既然有了「四書」,那還有誰願意舍易求難呢?所以自程朱理學被官方認可之後,「四書」的實際重要性已經凌駕於「五經」之上,儘管人們還是更加尊崇「五經」。


9. 《論語》強調「仁」的概念,對後世的仁政思想影響很大。「仁」源於宗法封建的家族倫理,是從宗族聚居的熟人社會裡發展來的,用親緣之愛和尊卑長幼的秩序來維繫社會關係,用經營家族的方式治理國家。所以,註定會反對「依法治國」和「契約精神」,不適應秦漢以後的陌生人大社會。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純粹的儒家仁政必然會被「外儒內法」取代。


10. 傳說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句話成為宣揚《論語》功效的第一名言。但是,史學家洪業考證出這句話是以訛傳訛。

羅輯思維 2017-05-30/熊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峰哥 的頭像
    峰哥

    峰言峰語

    峰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