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即將過逝的大學教授Randy Pausch在生命結束前所寫的《最後的演講》,算是相當不錯的一本書,值得一讀。
但正如Randy在書中所說:「我喜歡陳腔濫調,至少是大多數的陳腔濫調。我一向非常重視老生常談,在我看來,陳腔濫調之所以成為陳腔濫調,原因就是這種做法確實切合需求。」而本書在某個層面上,就結合了不少了陳腔濫調,只是透過作者自身的經歷來解釋,你會發現這些陳腔濫調並不枯燥,而且頗有新意。
但也因本書所講述的許多價值觀,峰子原先就已十分認同,所以獲得的啟發也就有限,但我想那僅是針對這個時期的我而言;我想,若是在大學時期就看過這本書,那所獲得將是難以估計,也因此,我很推薦本書給仍在就學的大學生,我相信他們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極大的幫助。
本書包括了六個章節,61則短文,內容有時是他的價值觀,有時是他的工作方法,有時是他的兒時回憶,有時是他對家人的愛……所以老實說,峰子覺得本書並不算很有結構,然而,瑕不掩瑜,峰子認為本書仍然值得一讀,特別是你可以感受到一個將死之人的樂觀態度,這是很令人感動的。
最後,峰子原不會買這本書,只是因為看到封面上一堆『名人推薦』才做了衝動性購買,而我後來也才發現,在所有出版社中,《圓神》是最擅於使用名人推薦的,我想這倒是出版物的行銷上,相當不錯的一招。
最後的演講(The Last Lecture)
作者:蘭迪.鮑許、 傑弗利.札斯洛
原文作者:Randy Pausch、 Jeffrey Zaslow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2008年06月25日
我們改變不了上天發給我們的牌,只能決定怎麼打這手牌。──蘭迪.鮑許
蘭迪.鮑許是一位熱情、風趣且教學認真的大學教授,在46歲時被診斷出罹患致死率最高的癌症──胰臟癌。隔年8月(2007年),醫生說他的癌症已經轉移,可能只剩下三到六個月生命。9月,蘭迪教授應學校之邀發表了一場演說,這場演說讓現場400個人笑聲不斷,也讓不少人流下淚來,後來網路大量流傳,在全球各地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這場充滿幽默、啟發性及智慧的演講廣獲迴響,之後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傑弗利採訪了蘭迪教授53次,寫成了這本精采豐富又讓人動容的──《最後的演講》。蘭迪教授所傳達的訊息之所以如此撼動人心,是因為他以誠懇、幽默的態度去分享他獨特的經驗。他談的不是死亡,而是人生中的重要議題,包括克服障礙、實現兒時夢想、幫助別人實現夢想、把握每一個時刻……
本書不僅是獻給天下所有的學生、教師、父母以及擁有夢想的人,其實也是蘭迪教授打算在未來20年要教給三個年幼孩子的事情。
〈引言〉
我有個工程問題。
我的身體雖然大致上還算健康,肝臟裡卻有十顆腫瘤,只剩下幾個月可以活了。
我是三個小孩的父親,太太是我夢想中的完美女子。我大可自憐自艾,但這麼做不論對他們或是對我都沒有任何好處。
那麼,我該怎麼度過這段非常有限的時間呢?
比較容易做到的部分,就是和家人相處,好好照顧他們。趁我還在人世上,我要深切把握和他們共處的每一個時刻,並且做好各種必要的準備,讓他們不至於在我離開之後不知所措。
另一個比較不容易做到的部分,則是該怎麼把我未來二十年原本會教給子女的事情提前教給他們。他們現在年紀還太小,沒辦法和他們談這些事。父母都想教導子女辨別是非,都想把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傳授給他們,也想要教會他們因應人生中的各種挑戰。我們還希望他們知道我們的人生經歷,藉此指引他們過好自己的人生。為了盡到父母的這種責任,我於是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發表了一場「最後的講座」。
這類講座都會錄影存檔。我非常清楚自己發表那場講座的目的。雖然我表面上是發表了一場學術演說,但我實際上的用意是要製作一份瓶中信,希望這個瓶子日後能夠沖刷到我子女的人生沙灘上。我如果是畫家,就會為他們畫一幅畫;我如果是音樂家,就會創作一首樂曲。但我是老師,所以我在學校發表演說。
我在講座上談到生命的喜悅,談到我有多麼熱愛生命,雖然我自己的生命已經所剩無多。我談到誠實、正直、感恩,以及我所鍾愛的其他特質。我也竭盡全力不讓演說呆板乏味。
這本書的目的,是要延續我在講台上所展開的工作。由於時間珍貴,而且我又希望把時間盡量放在孩子身上,因此請了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幫忙。每天,我都會在住家附近騎自行車,因為運動對我的健康至關緊要。在五十三次的長途自行車運動期間,我都一面騎車,一面透過行動電話耳機與傑夫通話。然後,他花了許多時間整理我口述的內容----事後想來,應該可以稱之為五十三場「講座」。他努力的成果,就是現在這本書。
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白,這一切都不足以取代一個活生生的爸爸。不過,工程的重點本來就不在於找出完美的解決方案,而是如何以有限的資源盡力達到最佳的成果。那場講座還有這本書,都是我為了達到這個目標而做的努力。
【作者簡介】
蘭迪.鮑許(Randy Pausch)
卡內基美隆大學教授,教導科目包括資訊科學、人機互動以及設計,他在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七年間曾於維吉尼亞大學任教。他在教學與研究方面都曾獲得獎項肯定,曾與爾都比(Adobe)、谷歌、藝電,以及華德迪士尼夢想工程公司合作,也是愛麗絲計畫的創始人。目前和太太及三名子女住在維吉尼亞州。
傑弗利.札斯洛(Jeffrey Zaslow)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他出席了鮑許那場最後的演講,事後撰寫的報導引起了世界各地對這場演講的熱烈迴響。他住在底特律市郊,家中成員除了太太雪莉之外,還有三名女兒,蕎丹、愛麗克絲及依甸。
「最後的演講」影片及相關資訊請參見:www.TheLastLecture.com
【名家推薦】
◆在世界被抹平的時代,蘭迪的「最後的演講」已經造成了廣泛的影響。現在,本書在台灣的出版可以讓更多的讀者受惠。──Google全球副總裁暨大中華區總裁 李開復
◆這是一本非常令人感動的好書,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尤其他面對死亡的勇氣令人感佩,這麼好的老師天不假以英年,令人感嘆人生無常,卻更令我們知道要把握時光,活在當下。所有的人都應該閱讀本書,它會帶給你智慧,令你的人生無憾。──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洪蘭
◆「面對每一天都把它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即便今天結束也了無遺憾。」這個認知我們都知道卻不一定做得到,但鮑許教授確實做到了!──名導演 吳念真
◆和作者鮑許教授一樣,我也是個擁有二子一女的父親,也因此,這本充滿希望與啟發性的書特別能觸動我心弦。在書中,鮑許教授談到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培養興趣並以熱情探索這世界,我完全認同,我們應該提供一個可讓孩子發揮創造力的空間,並讓孩子們和宇宙萬物建立尊重與慈悲的互動,孩子自然可以發揮最高的潛能,倒不應該有「追求成功」的觀念。在這過程中,孩子的快樂比什麼都重要。此外,在面對疾病的威脅時,鮑許教授始終樂觀積極,坦然面對並放下,「重點是怎麼過你的人生」。我想,這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的。──長庚生物科技 楊定一博士
◆如果老師家長學生都來讀這本書,我們的教育成果絕對倍增!而政治人物也該來看這本書,修煉自己的胸懷與言行。──飛碟電台節目主持人 光禹
◆很多人躊躇在人生的十字路上總是會問自己:「我幸運嗎?」《最後的演講》這本書道出人生什麼是無奈、什麼是遺憾、在你人生中最需要的是什麼。無奈原因是,作者蘭迪.鮑許是一位快樂的教授,除了認真在學校教學事務上,還擁有一個幸福又快樂的家庭,只是幸福與快樂竟在一天之內變成人生中的無奈,因為上帝狠狠對他開了一個玩笑──蘭迪得了胰臟癌。可是,蘭迪並沒有放棄生命中存在的正面價值態度,反而勇敢、開朗去面對死亡,讓自己生命不要有遺憾。義傑這幾年在社會支持下,走過地球無數荒野之地。自己在面對生命的挑戰與冒險之間,就是抱持著不對自己生命中的無奈在十年後變成遺憾的態度。很高興能為台灣讀者介紹這本新書《最後的演講》,希望讀者閱讀後都能去挑戰自己生命中的無奈,不讓它成為生命中的遺憾。──極地冒險家 林義傑
◆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讓我們能在私下,和在這樣的公開場合告訴你……我們有多們感佩、愛你和以你為榮。──蘭迪恩師、布朗大學教授 安迪.范丹
【中外媒體】
◆這是一生難覓的最後演講。──美國《華爾街日報》
◆蘭迪.鮑許在人生的盡頭,仍不忘釐清輕重緩急。──美國《紐約時報》
◆蘭迪.鮑許那場最後的演講,已經成為傳奇。──美國《底特律新聞報》
◆我發現這場演講比今年我看過的任何一本跟領導、激勵有關的書還要有用。──英國《金融時報》
◆他在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他在妻子的敦促下決定寫這本書,因為數以千計的人寫信給他表示,他的話幫助了他們,或是他們也患癌症,或處於其他困境的親友。──《世界日報》
◆蘭迪打動人心的故事,無非是他在不同階段,對「人生夢想」的追求都堅持到底,啟發許多人對生命的熱情。──《Cheers》雜誌
【推薦序-李開復】
我的同學和朋友蘭迪.鮑許教授的新書《最後的演講》來自於他在我們的母校卡內基.美隆大學做的一場風靡全美的演講,題目是「全力實現你的童年夢想」。演講的錄影在不同影因網站上被點播了上千萬次。《華爾街日報》把身患胰臟癌的鮑許教授的「最後的演講」稱為「一生難覓的最後的講座」。我有幸推動了這個講座的中文字幕版在中國的推出(到「我學網」就可看到)。數百位中國學生被蘭迪的演講所感動,製作了一張電子賀卡,經過我轉給了蘭迪。在世界被剷平的時代,蘭迪的“最後一課”已經實時地影響了中國。現在,本書的出版可以更大化蘭迪的影響。我很榮幸能夠為這樣一本書寫序。
這本書裡有許多蘭迪的至理名言。蘭迪說:「對於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只能決定如何反應。我們不能改變手裡的牌,但是可以決定如何出牌。」我想,任何人如果有了這樣的心態,無論是面對病痛的折磨還是人生的失意,他都能用一次次漂亮的出牌實現自己最大的價值。
蘭迪此次講座的主題是「全力實現你的童年夢想」。其實,蘭迪教授自己的成長歷程正是追尋和實現夢想的最好體現。例如,他兒時的一個夢想是進入迪斯尼的夢幻工程隊設計雲霄飛車。長大後,雖然他多次收到迪斯尼公司寄給他的婉拒信,但他沒有氣餒。終於有一次,蘭迪在一個學術會議上發表演講後,一位夢幻工程隊的工程師向他提問,蘭迪回答說:「我很願意回答你的問題,但我想先問你:明天可以和我一起共進午餐嗎?」這一次午餐終於讓夢幻工程隊認識了蘭迪,此後不久,他就得到了夢幻工程隊的工作邀請。
成為教授後,蘭迪在卡內基‧美隆開了一個「圓夢」的課程,讓各科系的學生在一起用虛擬實境技術,開發一項完成童年夢想的項目。為了這個做「圓夢者」的機會,他最後拒絕了夢幻工程隊的邀請。為了長大後發現的新夢想,他放棄了兒時的夢想。但是,如果不是追逐兒時的夢想, 他又怎麼會找到長大後的新夢想呢?
蘭迪有一顆感恩的心。他勸我們隨時心存感激,多想別人,少想自己。他在演講中當場推出了一個大蛋糕,為妻子慶祝生日,以表達對妻子的真情。他也多次表示過對恩師教誨的感激。蘭迪教授的感恩之心,以及他的真誠,打動了他周圍的人。我的一位朋友在參加了那次講座後說:「我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成年人在一起失控並痛哭。連我們最嚴肅的校長和一位最嚴厲的教授都被他打動而失聲落淚。」
關於此次演講,蘭迪教授有兩個結論:第一:「今天的演講不是講如何實現你的夢想,而是如何引領你的一生(lead your life)。如果你正確引領你的一生,因緣自會帶來一切你所應得的。」第二:「今天的講座其實不是為你,而是為了我的孩子。」
現在,蘭迪教授以這次演講為基礎,出版了《最後的演講》一書。對大家來說,這是一份多麼珍貴的精神財富呀!我相信他的三個孩子會依據他「最後的演講」來引領他們的一生。我也相信,經過網際網路和書籍的傳播,更多的孩子會在蘭迪的影響下,追尋自己的夢想和更加精采的一生。